近年来,在银川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市各级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银川市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维权、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全市扶残助残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残疾人的事业中初步显现。
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反映了社会文明的程度
银川市目前有6.7万残疾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帮助广大残疾人尽快融入到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中,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残疾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发展残疾人事业,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整体发展。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一方面为残疾人的自立、自强、自爱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给残疾人群体更多一点关心、关怀和关爱,使他们更易于融入社会,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2.发展残疾人事业,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就业困难,生活贫困。社会主义人权和公正,首先就表现在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解决残疾人这一特残困难群体的问题,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3.发展残疾人事业,是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残疾人最先也最强烈地感受到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中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与困难,发展残疾人事业,化解矛盾,起到安全阀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
4.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全市6.7万残疾人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走自主创业之路,为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奉献力量,让他们感受到宜居创业城市给他们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实现了他们自身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样要惠及到残疾人
随着“大银川”和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银川市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广大残疾人真正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真正享受了社会发展成果。
1.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银川市城镇共有4006名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农村有5238名残疾人得到最低生活救助,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助尽助。银川市政府还为645名二级以上特困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救助金。此外,通过全市各级残联走访慰问、各单位包扶等多种形式进行帮扶,有效地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
2.残疾人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市残联积极争取自治区危房改造资金,市政府与各区县(市)政府共同配套资金,市本级为329户农村残疾人危房户建房1000余间,各区县(市)为528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建房1584间,市房管局为184房城镇贫困残疾人提供了廉租房,有力地改善了城乡贫困残疾人的居住条件。
3.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得到增强。以加大残疾人培训促进就业为目的,全方位引导残疾人接受技能培训,根据残疾人自身特点,在城镇开办以电脑、家电维修、缝纫裁剪、手工编织等为重点的培训班,在农村举办以实用技术、种养殖业为重点的培训班。大部分残疾人学会了一技之长。
4.残疾人的就业率显著提高。首先,在市残联建成残疾人就业信息中心,实现了三区联网,使我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及保障金征收工作实现由财政代扣、税务代征,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1459人。其次,扶持兴办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第三,以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为载体,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鼓励残疾人个体就业、自主创业。城镇累计就业人数4135人,就业率达87%%,农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业2.1万人,从业率达90%%以上。
5.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基本满足。近几年,全市各级残联开展了视力、肢体、聋儿语训、精神病防治等康复工作,并加大残疾人康复训练与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全市共建立社区医疗康复指导站161个,配备社区专业康复员78名。各级残联积极争取轮椅925辆,发放给肢体残疾人。
6.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得到维护。市政府把残疾少年儿童教育纳入教育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在残疾学生的教育中,以随班就读为基础,以特教学校为重点,以普通学校特教班为补充。通过义务教育、特殊教育,使入学残疾少年儿童从“九五”的645名增加到951名,城镇残疾儿童入学率从70%%提高到95%%,农村残疾儿童入学率由65%%提高到85%%。285名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及残疾学生享受一到“两免一补”优惠政策,78名贫困残疾大学生得到资助。
以人为本,不断创新,进一步推动残疾人工作向前发展
1.鼓励自主创业,实现就业方式多样化。对有创业欲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残疾人个体户,实行政府引导,个人自愿,鼓励他们走自主创业之路,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自主创业既满足了残疾人的就业愿望,又不违背残疾人的择业需求,形成了残疾人就业多样化的格局,开辟了残疾人就业的新途径,应不断完善政策,形成长效机制。自主创业的残疾人还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影响一大批残疾人自主创业,脱贫致富。
2.强化社区工作,树立“大康复”理念。“大康复”就是康复工作的社会化、康复形式的多样化,不但要实现肢体的康复,还要实现身心的康复。社区是形成“大康复”工作格局和社会化康复的主战场。一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把康复工作与社区的医疗卫生、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二要实现信息上、技术上、物质上的资源共享。三要充分发挥银川市康复中心龙头作用与社区康复站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残疾人提供“按需康复”。四要把康复服务引入家庭,采取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方式,切实满足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要基本做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五要做好残疾人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树立自强、自爱、自立的信心。
3.以市场为导向,拓宽残疾人的培训工作。一是培训时间的安排尽可能长一些,让残疾人真正能够学到一技之长;二是按照市场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进行技能培训;三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农村残疾人的培训;四是依托社会培训机构和市劳动就业部门,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水平;五是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建立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库。
4.完善保障体系,加大扶贫解困的力度。一是完善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农村最低生活救助对象的保障标准,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生活有保障、困难有救助;二是结合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职能,建立残疾人临时救助基金,对因病或其他意外事故造成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给予救助;三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制度,为患病的残疾人解除后顾之忧;四是对城镇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个体户给予养老保险补贴;五是对城镇失业残疾人进行失业登记,兑现各种政策。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保障了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5.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的监督,改善残疾人生存环境。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是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尺度,也是残疾人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的规划、建设、验收中严格把关,做到一次规划到位,长期正常使用,切实最大限度地满足残疾人对生存环境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