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自新在小学门口回收废旧电池
“回收废电池,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北京人王自新今年38岁,1991年大学毕业后先是当医生,后来辞去工作做起了建材生意,到1999年,他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百万富翁了。然而,就在这一年,他的一个决定使自己的人生发生了重大变化。
那一年夏天,王自新看到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个纽扣电池污染60升水,一节1号电池使1平方米土地再也不能长庄稼。”农民家庭出身的王自新被这句话震动了。那一年,王自新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并做了大量调研工作,最后计划出一套废电池回收利用的项目。他说服了自己的一些亲戚和朋友共同投资,于2001年4月在河北易县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废旧电池再生处理厂——北京东华鑫馨废旧电池回收中心。
2001年6月1日,王自新又开通了“废电池热线”,解答各种问题近7000个,并与德国、日本、美国及国内各省关注此项工作的人士建立了广泛联系。现在,王自新家里有两部热线电话,“我和妻子轮流值班,保证24小时有人接听。”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人咨询,最多的问题是“我们的电池应该交到哪里”。对此王自新很欣慰:“说明有这个意识的人越来越多了。”
2003年,王自新又组建了专业化的“绿色之星”废电池志愿者服务队。先后参加过这个组织的有学生、机关干部等5000多人,长期在服务队工作的志愿者有100多人。王自新经常带着这支服务队走街串巷,在北京的各个社区和单位进行电池知识普及和废电池巡回展。
如今,王自新已经从当初的一个企业家,彻底地成为一个废电池回收的环保志愿者。对这样定位的改变,他说:“我只是为了根治废电池问题的理想在奋斗,它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7年回收300万只废电池,连接起来可绕地球几圈
除了普及电池环保知识,王自新的主要工作就是上门回收废电池。
王自新的街坊邻居经常看见,他有时骑一辆小三轮、有时推个小推车,空着车子出门,然后装着满满一车废电池回来。有的时候路途遥远,王自新就坐公交车过去。
因为原则上是30公斤以上就上门回收,所以把这些废电池扛回来对个子并不高大的王自新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最远的一次到了门头沟。”王自新说:“有几十公斤的电池,来回大半天,我那天就没干别的。”
有时候王自新也会打破惯例。“有一个90岁高龄的老干部,攒了36只废电池,我也上门去收了。”对于这些热心支持废电池回收的人,王自新总是抱着感激的心理,因此碰到一些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即使电池数量很少,王自新也亲自上门去收。
回收数量最多的是2004年,王自新个人回收了50万只电池,而从1999年算起,7年时间内他总共收了300万只,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几圈,足足有60吨重。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尽快看到根治的那一天”
回收并不是王自新想要的最终目标,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废旧电池再生处理的机制,但由于工厂存在废水排放问题,加之资金短缺,被迫停产。
现在,王自新和他的志愿者服务队回收来的电池,一般都送往北京市有用垃圾回收中心。但由于回收的电池太多,中心一般也是将回收来的电池存放在集装箱里,或是采取土地填埋。王自新对这种现状很担忧,他说:“从垃圾填埋场的处理情况看,不出现渗漏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一次性电池不回收会浪费大量资源。每节电池中含有22%的锌、26%的锰、17%的铁,如果不处理就扔了,等于每年白白扔掉多少有用原料啊!”
于是,从2005年开始,王自新发起了“我们共同给废电池安个家”的活动。他研究了德国阿尔特公司的真空热处理法,开始研制“真空热解废电池处理炉”样机生产,并于今年完成了中试。在经过调试验收并经一定时间运行后,已达到了预定的各项设计指标,其中的汞、锌、锰、钢铁、铜等回收率可达95%以上。现在只剩下建厂资金投入问题,王自新正为之四处奔走。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尽快看到中国废电池污染得到根治的那一天。在此之前,我的工作是绝对不会停下来的。”王自新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