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35年独撑一所小学
———记黟县毛田村小学教师汪来九
日前,记者来到黟县宏潭乡毛田村,蜿蜒起伏的山道尽头才是村庄。当地村民称县城通往村里的公路是上世纪80年代修的,前几年才完全贯通。
汪来九笑着告诉记者,1971年,他从县城徒步近10个小时走进毛田村,看到的校舍是一个破败不堪的小土房子,屋顶漏,地满坑。眼前所见与想象的环境反差太大了,他真想离开这个地方。可是看着可爱的孩子与淳朴的家长们,想到这个地方如果一直没有老师来,孩子们怎么办呢?他决定还是留下来干几年再说。 这一呆,从此再也没有想过离开。
汪来九平静地叙说着35年来的教学与心路的历程,通过他不多的话语,以及村民和他的同事们饱含感情的回忆,一个个关于汪来九的故事走进现实。
我的学生个也不能少
上世纪70年代的深山区,村民的收入低,有些家庭选择了让孩子失学的无奈方式,还有些村民认为只要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只让孩子读到小学二三年级就让其辍学。
汪来九也是宏潭乡人,更理解知识对农村孩子的重要性,也知道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走出大山的梦想有多深。因此,汪来九对自己有个近乎苛刻的要求,就是绝不让村里的一个孩子失学。
数十年来,每遇到家长要让孩子辍学的时候,汪来九就不厌其烦地往学生家跑,劝说学生家长让孩子继续学习。很多家长被汪来九的真诚与耐心所感动,把孩子重新送到了学校。现在已经是家长的村民朱爱子至今还记得她上小学3年级的时候,家里没钱给她读书,汪来九多次去她家里劝导家长,并为其付了5元钱的学费,因为汪来九的善良与执着,朱爱子上完了小学,这些基础文化令她至今受益。
毛田村村民不足300人,村里48岁以下的村民都是汪来九的学生,很多夫妻、兄弟等曾一起在一个教室里上课。35年来,村里没有一个孩子辍学,而在皖南山区,贫穷学生辍学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村民仅此就对汪来九充满了感激之情。
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毛田小学地处深山,部分学生的家离学校10余里,这些八九岁的孩子早晨离开家时便带了午饭。汪来九自掏腰包购置了煤炉,帮助这些孩子加热午饭;学前班的学生只有三四岁,擦鼻涕、上厕所,样样都得老师帮;每逢雨雪天气,他都把路远的孩子在附近的亲戚家安顿好,路近的孩子亲自送。
上世纪90年代初,县里为毛田小学盖了三间校舍,汪老师将其中一个大房间留作活动室,在雨天里让学生们也能活动。另一个大房间用作六个年级的教室,而最小的那间,外间是学生阅览室,里间就是汪老师的卧室兼办公室,不到6个平方米的小里间放了一张床和一张书桌,简陋得让人不忍多看。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汪来九更注意学生的安全。每到下大雨大雪之时,他总是亲自冒雨雪送孩子到家,夏季河里涨水时,他都会一个个把孩子背过河。毛田小学每年都有几名学生家住在离校四五公里远的另一个村,遇上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恶劣天气,汪来九就尽量与家长取得联系,如果家长不能来接时,他便坚持护送。
1995年,正准备中考的六年级学生陈家芳在骑自行车时,摔断了腿不能去上课,急得直掉眼泪。陈家芳的家离学校有三四里路,汪来九每天下课后都赶到她家,为她单独补习功课,耐心细致地辅导,还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一同补习。陈家芳能上学时,汪来九老师怕同学不小心碰到她的伤处,特地安排她单独坐一张课桌,课余时间还安排了同年级的女同学去护理。毕业会考时,陈家芳每一门课的成绩都获得了优秀。
他还坚持家访,就学生一段时期以来在学校的表现与家长沟通,在他的办公室里,还保留着十几年来与历届学生家长的联系卡,上面详细记载着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德育情操等方面情况,以及学生家长对学生在家时表现的反馈。
复式教学获教育部肯定
毛田小学因学生少,1~6年级的学生和学前班幼儿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一个老师要教语文、数学、自然、音乐和体育等所有课程。
班里最多时有30多人,他把6个年级的课程放在一个教室里同时上,每天先教高年级学生上课,然后让他们自习或写作业,再教中年级,等布置好作业后,再教一、二年级和幼儿班的学生。接着再从高年级开始,检查作业和讲解习题,依次循环。在课堂上,汪来九要求同年级合作,相互启发;异年级合作,由高年级学生帮带低年级学生;优困合作,成绩好的学生带成绩差的学生;干群合作,班干部带动一般学生。
汪来九把他创造的这套教学方法总结为“复式教学法”。国家教育部的教育专家到毛田小学旁听了课后,称汪来九老师总结出的七级复式教学法,是对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体制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对解决广大山区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很有启发意义。
35年来,毛田小学的六个年级12门主课,年年有一半以上课程的考试成绩在全乡前三名之列,在每年全乡二三十个小学统考成绩排名中,毛田小学的综合名次总在前五名。这些年,汪老师共带出了近200名毕业生,不仅为毛田村带出了第一个本科生,还从毛田村走出去70多位大专生、中专生。
汪来九:我的心头也有愧疚
毛田村村民朱爱子告诉记者,她家离学校最近,数十年来,只要汪老师在学校,他房间里的灯就是村里最后一个熄的,每晚要备课到12点左右。
很多村民称,他们的印象中,汪老师从来就没缺过课,坚持了整整35年,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汪来九的妻子方秀姣谈到丈夫时,显得满足又有些怨言。她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汪来九就不在身边,理由是当时正在会考前夕,教学非常紧张,他要留在学校里,当时,她气得直骂汪来九根本不算家里的一个成员。平时,汪来九在学校里,家里的所有农活就靠一个女人去做,田里的活计很繁重,一个女人经常显得力不从心,只好让父亲来帮忙。
汪来九年迈的父亲患直肠癌病重,可是他却因为忙于带学生复习迎考,一直抽不出时间回家探望,在父亲生命垂危时,家中人赶到学校通知他,等到汪来九踏着夜色赶到家时,父亲已离开了人世,热泪流在了汪来九的脸上,愧疚则永远地留在了心底。
和记者回忆起这些往事时,汪来九沉默了很久。他对记者说,自己所在的村离毛田村有近二十华里的路程,以前要靠腿慢慢走,后来有了自行车也要骑一个小时。为了孩子的教育,他只好经常不回家,地里的农活只能等到周六或周日帮妻子做点。有时临近会考,一个月只能回家四五次,夜里还要批改作业备课,根本帮不上家里做事。
汪来久的儿子汪承明现在也是教师了,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主要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在他的心目中,父亲是非常值得尊重的。可是,汪承明也扬起了“家丑”,他称母亲有时候也是对父亲有怨言的,抱怨父亲顾不上照顾家里。每当这个时候,话本就很少的父亲一边干着家务,一边保持沉默,脸上的神情明显地充满了愧疚。
悠扬的琴声印在孩子的心中
小女生唐雅亭悄悄地告诉记者,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很“厉害”的,课堂作业一定要按时完成,不知道的地方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汪老师上课很认真”,这是几乎所有家长和学生对汪来九的评价。汪来九把这个评价归结为自己在教学中比较追求完美,不希望出现错误或缺憾,使学生能掌握好知识。
课外或正课之余,汪来九创造各种方式与孩子们一起快乐。春天和秋天,他带着孩子们来到野外,尽情地接触与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他会和孩子们一起打乒乓球与篮球,和孩子聊天。他还会带着孩子一起美化校园,学校的六次搬迁全是他们自己动手,他用多年节省下来的3000元钱砌起水泥阶梯、栽树种花。
汪来九还有一手绝活,就是把一把二胡拉得非常的优美动听,为了使孩子们课余得到放松,他经常会在课堂上拉起二胡来,优美动听的琴声经常在教室里飘扬,传荡到小村庄的各个角落里。悠扬的琴声,已经印在了每一个从毛田小学走出去的学生心中,成为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
汪来九告诉记者,因为高年级学生要转到中心学校读书,自己学校里的孩子逐渐少了。今年九月,留下来继续读书的将只有8个孩子,但是只要村里还有一个孩子,他也要在这里教下去,直到教不动为止。
在35年的坚守中,有关部门曾经根据汪来九的实际情况与工作表现,两次要调他到乡中心学校等地去教学,可是汪来九却拒绝了领导的好意。他称自己已经与毛田人有了鱼水之情,这是无法割舍的,另外穷山沟里总要有老师在,既然他经验更丰富些,就让他留下吧!
有了这样一颗如金子般的心守护在毛田村,美丽的琴声,仍然还会在同样美丽的小山村里,持续而悠扬地传荡着。
本报记者 吴永泉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