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浜村文化中心
清澈宽阔的河道
村民社区一角
张浜村,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金桥镇。曾荣获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敬老村、上海市卫生村等荣誉称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张浜村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先进,向人们展现出了一个生态环境优美、人文环境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
在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中大发展
1995年,如火如荼的浦东开发开放为张浜村的大发展提供了潜在可能。但如何让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是对张浜村领导班子和全体村民的考验。张惠中时任张浜村党支部书记。26岁时,他曾把一个濒临破产的乡镇企业扭亏为赢并经营得红红火火,成为镇里的骨干企业。在仔细、全面分析了张浜村的现状后,他做出了果断的决策:加大力度进行制度改革、发展地方经济。
当时的张浜村有70多名党员,但是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却没有真正得到体现,有时候连村党支部大会都开不起来。为此,张惠中自上任之日起就对张浜村进行大刀阔斧的人事制度改革。仅用半年时间,张浜村就调整了62%的机构人员,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如今,一支群众信赖、具有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且能打硬仗的党员队伍在张浜村组建起来,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展才是硬道理。看着周边其他村都抓住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大好机遇,面对张浜村资不抵债的现状,张惠中知道,要想甩掉“贫困村”的帽子,大力发展村级经济是当务之急。于是,张浜村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使村级资产保值增值。为响应金桥镇提出的大力发展“村村联动”发展地方经济的号召,抓机遇搞创新,很快张浜村就成为金桥镇“村村联动”发展地方经济的表率。通过“村村联动”方式,在保证第一产业增值的情况下,张浜村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不断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仓储业,每年300万元的净收益为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外来人和本地人的融合中铸和谐
文化传承彰显新张浜魅力。张浜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村“两委”始终重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农惠农,坚持为农村和农民办实事。重点解决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民提供满足基本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服务的参与率和受益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重点支持办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校,从而提高张浜村民的整体素质。
为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结合创建市级文明村、敬老村、卫生村、安全小区和金桥镇创建国家卫生镇的发展契机,张浜村先后投入近800万元完成了上水切换、下水改造、灯光工程、道路白化、环境绿化、村民住宅彩化以及河道石驳岸建设等涉及民生民心的一系列实事工程。村里出巨资将原来已成为垃圾堆的河道进行了整治,得到了浦东新区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成为浦东新区的样板。张浜村有着和其他村不一样的情况:0.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近5000外来人口,这在上海郊区农村是少有的。外来人口的流动性、生活方式及习惯给张浜村的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也给当地的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多影响,并给基础设施的运行带来沉重负荷,如何协调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的关系是构建和谐张浜的首要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村“两委”将外来人口和本地村民一起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轨道。在村民自治方面,让外来人口积极参与各项工作和文化活动,减少其远在异乡的感觉,让他们把这儿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本村的管理,还为构建和谐张浜提供了可能。
专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人才,张浜村干部积极送政策、送信息、送科技到农户家中,并在农村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整合,建立产业、劳动、教育“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实施“订单式”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民就业能力,还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掌握实用技术的能手。
如何开展村民自我教育?村“两委”十分重视加强村级文化事业的建设,先后投资100万元新建的张浜村文化活动中心、村民学校和村民活动室等,为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提供了一个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平台,形成了一个“我为学习,学习为我”的良好环境,促进了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文化修养的提高。
张浜村成立村民学校,张惠中任校长,并聘请了两位专业指导老师,通过学校这一平台,村民可以了解国家发展的最新形势,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民主与法制的相关知识,了解如何保护老年人、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通过村民学校的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居住在张浜村的村民随时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以及上海市各级政府的相关信息。为方便老年人的学习,学校还安排教师到村民小组授课。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据统计,2005年,有5000人参加了村办学校的各类培训,有1800名村民去村民学校上课。鉴于如此优秀的业绩,张浜村文化中心被评为上海市级示范文化中心。
在待村民如亲人的诚恳中开新局
动迁无小事,事事连人心。跨入“十一五”,上海轨道交通加快建设,新一轮市政建设开始启动,新农村各项建设全面展开,动拆迁工作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保证。张浜村是动拆迁的重点地段。面对新形势,张浜村发挥村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实践动拆迁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积极配合政府动拆迁工程,着力解决好动拆迁的矛盾,使农民在一情二愿的情况下完成此项任务。“百姓利益无小事”。在动拆迁上,张浜村坚持大局意识,服务于浦东开发开放这个大局,但同时也兼顾百姓利益。张浜村的动拆迁难度大,范围广,涉及的村民人数多。由于有近200户的农户被安置到离张浜10多公里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新村,村民思想波动大,造成拆迁小组无法正常运行,为此,村“两委”干部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多次到有关新村进行了解、实地调研。根据居民反映的情况,多次和开发商接洽,督促他们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村民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同时帮助村民分析动拆迁发展的潜在优势。针对已拆迁的居民,村“两委”一方面及时建立了信息网络工程,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及时和拆迁户保持联系,把工作做到细致入微。另一方面,形成信息员联系制度,由信息员负责和动拆迁的村民保持联系,及时做到双向沟通。张惠中还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经常到拆迁村民家中问民情,听呼声,了解百姓所思所想。
2005年,该村“常回家看看”为主题的通报会活动,在浦东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动拆迁,许多村民已经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地方,若把他们全部召集在一起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张浜村“两委”花了近一个月时间进行筹划。活动那天,村里租了5辆大巴士,分头到各个新村把原村55周岁以上的老人全部接到村里。在活动通报会上,面对张浜的巨大变化,张惠中情深意长的讲话赢得了广大村民的阵阵掌声。这次活动的举办,不仅消除了村民心中的一些疑虑,更让他们对这一届领导班子充满了信心,在村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上,张惠中以满票连任村支部书记。
如今,清澈的河水静静流淌,整洁的道路绿树成荫。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这里过着和谐的生活。走出困境的张浜村如今成了上海市郊区的一个富裕村、文明村、敬老村、卫生村、幸福村。(撰文:杨阳 静 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