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英国机场如临大敌
本报驻英国记者 彭丽
推迟一小时起飞算是幸运 乘客排到候机厅外 脱鞋搜身依然严格执行
尽管英国警方8月10日挫败了一起恐怖分子炸机阴谋,但英国仍然保持最高警戒级别“危急”。在布莱尔首相休假期间代理主持工作的副首相普雷斯科特,11日在电视讲话中告诫公众,发生恐怖袭击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人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希思罗机场依然排着长队
8月11日,记者前往伦敦西郊的希思罗机场,了解炸机阴谋挫败后的机场气氛。
在这次大规模反恐行动中,一度秩序大乱的英国各机场,从11日开始逐渐转向正常。在希思罗机场,主要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班基本恢复,但仍有很多架次的国内短途航班被取消。记者从候机大厅的飞机起降时间表上看到,即使是恢复的航班,延时起飞的情况非常普遍,其中原定在16点18分飞往美国纽瓦克的航班被延迟到22点。相比之下,推迟一小时起飞算是比较幸运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仍然是机场严格的安检措施。为此候机大厅里办理登机手续的人排得歪歪扭扭。为避免厅内过分拥挤,工作人员守在候机厅的门口,控制着不断涌入的人流,因此很多旅客不得不在门外的露天排长队,等候进入大厅。
记者在外边排了大约20分钟,终于进了候机厅。当记者站在飞机起降时间表前浏览当天的航班情况时,一个身穿明黄色上装、肤色略深的女孩立即走过来问:“请问你要去什么地方?让我告诉你排哪个队。”记者说:“我哪儿也不去,就是想看看今天航班的情况。”
她笑了笑说:“今天的情况好多了。但你看到了,这还算不上正常。”记者接着问:“你觉得明天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吗?”她想了想说:“但愿这样,但谁知道呢?”然后,她指指挂在上方的屏幕说:“你看看航班表吧,请不要在这里停留太长时间,否则这条通道就堵上了。”
经她一说,记者放眼望去,四周有很多身穿同样明黄色上装的机场工作人员,他们背后印着一个醒目的红色英文字母“I”,表示Information(信息)。只要见有旅客过来查寻航班情况,他们会立即主动上前提供帮助。
透明塑料袋成了一道风景
看完航班的大致情况,记者就赶紧向大厅的西侧走去。与前一天相比,旅客打开行李摊在地上的情况已经不多见。从表面上看,机场安全人员对托运行李的检查有所放松,但依然不允许旅客携带手提行李登机。
每个旅客在办完登机和托运手续后,都会领到一只透明的塑料袋。最普通袋子大约一尺见方,有提手。有的航空公司还把袋子做成了肩背式的小包,看上去还挺美观。袋子里一般装着机票、护照、书报、不带盒子的眼镜和钱等少量物品。乘客拎着这只袋子,在出示了机票后才能进入出关的通道,然后接受搜身、脱鞋等检查。虽然记者无法到达这道关口,但从已经排到大厅尽头的等候安检的乘客队伍可以想见,里面的检查有多么严格。
一个身穿机场工作服、戴着锡克头巾的小伙子,提着一只黑色的大垃圾袋穿行在队伍中,让人们把手中喝完的饮料瓶扔在里边。液体物品在这次行动中是重点防范对象,即使是婴儿的牛奶,父母也要在警察面前喝上一口,以证明安全。警车停在候机大厅的外面,随处可以看到荷枪实弹的警察的身影。
专家媒体质疑英国外交政策
从8月12日开始,英国的一些媒体开始报道各界的反应。路透社报道说,一些穆斯林团体和政治家写信给首相布莱尔。他们认为,英国政府的伊拉克政策以及对以黎冲突的态度,无异于向极端分子提供弹药,进而把英国公众推向危险的境地。在一封包括6名工党成员签名的公开信中,这些穆斯林领导人呼吁布莱尔改变外交政策。
但政府方面马上给予了措辞强硬的辩驳。交通大臣道格拉斯·亚历山大12日在BBC的广播讲话中说,我们赞成就这个问题进行争论,但决不会屈服于那些危险和愚蠢的意见。外交大臣玛格丽特·贝克特也表示,把英国遭受恐怖威胁归咎于它的外交政策,是对现实的扭曲。
分析人士认为,经过几年的反恐,美英面对的恐怖威胁却有增无减,而两国政府仍然拒绝反思自己的外交政策,这只能导致形势日益严峻。不幸的是,无辜的平民往往成为恐怖分子首当其冲的袭击目标。 (责任编辑:宛振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