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日报代表团参观了《每日报》出版流程,图为电脑排版的工作现场。
本报记者 马利 摄
阳光最灿烂的季节,也是希腊游人最多的季节。
7月末,受希腊《每日报》的邀请,人民日报代表团一行访问希腊。
星罗棋布的希腊岛屿星星点点地洒落在爱琴海的怀抱中。长期以来,这里的游客超过当地居民一倍之多。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来自世界各国的游人在这里融合,共同沐浴着希腊的阳光,从从容容地享受着希腊的美丽。
希腊的美,浓缩在3个“S”里:石头(stone)、阳光(sunshine)和大海(sea)。
石头记录了希腊历史,写尽希腊的繁华与沧桑。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德尔菲、埃皮达夫罗斯、罗得中世纪古城……古希腊巧夺天工的建筑和雕刻,在数次被侵略或被占有、上千年的风蚀雨淋后,仍不动声色地站在现代希腊生活里,激荡着我们的心灵。
与北京相似,长城、故宫、圆明园、天安门、王府井……咫尺之遥,几个时代。文明的摇篮,阳光下的两个古国,穿越历史长河依然薪火不绝。同样被侵略被凌辱过,也同样在开放中求发展。这些“同样”,一点点拭去双方的心理距离。1972年6月5日,中希建交,两国友好。这也昭示着不同文化的牵手与和谐。
参观《每日报》的工作流程,听《每日报》的总编康斯坦德拉斯先生介绍他们的发展和规划。《每日报》创始于1919年,历史悠久,是希腊有影响的严肃性报纸之一。面对本国激烈的市场竞争,《每日报》也在不断地努力探索着。他们非常关注中国,尤其关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坐在《每日报》的会客厅,透过落地窗,面对湛蓝的大海。我驻希腊大使馆的新闻官刘贵明告诉我们,能够坐在家里喝咖啡,观海上日出日落的房子是富有的象征。《每日报》的董事长阿拉夫左斯主要经营航海业,是希腊船东之一。
阿拉夫左斯曾多次到过中国。他挚爱中国文化,欣赏中国艺术。他家的墙上挂满了中国字画,有近代、现代作品,还有一些价值连城的古代珍品。这位慈祥的老人曾对中国驻希腊大使田学军说:中国一旦需要这些字画,他将毫不犹豫地归还。
费尽千辛万苦收藏,又如此慷慨大方,这归结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互敬。田学军大使说:“中希两国从无裂痕,文化上互相敬重,两国关系在今天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在希腊访问,离不开海边来海边去,空气中竟没有一丝海腥味。我们在克里特岛上的中国餐厅吃饭,餐厅的老板尤伟是北京人。10年前,他来到这里,在岛上开了这家中餐馆。
尤伟介绍,希腊人的环保意识很强。美丽的环境是有代价的。处理废水,就是他们每月不小的开支。他指着海边几家各具特色的西餐店说,他与周边6家共用一个掩藏在地下的污水池。大约三五天必须做一次污水处理。由专门机构来拉走污水。费用是由6家根据各自净水的用量来收取。
净水的收费也很科学。按每户3口人定量,3个月使用量低于15吨时,每吨水只收取0.3欧元;使用15到45吨时,收取0.7欧元;使用超过45吨时,每吨水征收的费用高达1.8欧元。然而政府投资处理每吨废水的费用为1欧元。也就是说用水只要限制在45吨以内的家庭都享有政府贴资。政府的这个做法无疑起到提高民众自觉节水的意识,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知道我们是中国人,这里的人十分自豪的告诉我们,两个月前,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的专机就降落在这个岛上。闲聊时,我们也常常被当地人追问:中希直航是否即将开启?“开启直航,意味着中希更近一步惠及两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中国驻希腊大使田学军说。2005年,2100万人次的中国公民到国外旅游,12亿人次在国内旅游,1.2亿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巨大的潜力正等待着转化为中希商业机会和经济合作!
阳光,是圣托里尼古岛最神奇的色彩。
清晨,日头跳出海面,瞬间把深沉的大海涂抹得五彩斑斓。
圣托里尼岛,是基克拉泽斯群岛中最南边的一座岛。面积73平方公里。岛上居民约7000人,分别居住在3个村落。到旅游旺季,人口激增10倍之多。圣托里尼的火山现在依然活跃。3500年前的那次火山喷发最为剧烈,不但毁灭了岛上的灿烂文明,还使圣托里尼岛中心部分全面陷落,一分为二成两个小岛,形成今天的峭壁景观,成就了一个旅游产业。前人之灾,后人之福!
我们在圣托里尼岛一个普通小饭店吃饭,菜未上,先送上一个透明的小酒杯,里面装着我们今天的账单。老板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税务部门检查方便。这里税收透明,所有的账单必须公开。税务机构常来抽查。这里谁都有权监督纳税情况。逃税者重罚,很少人能通过逃税赚钱的。主动缴税是这里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为。这种严格管理很让人佩服。旅游业现在已是希腊仅次于航运业的第二经济支柱。
我们碰到一个蓝眼睛的9岁男孩,他去过许多地方,知道长城但没到过中国。他非常渴望有一天用自己的双脚登上举世无双的中国长城。这里,很多人议论的兴奋点都集中在明年的“中希文化年”上。更多人的目光聚焦在奥运之火继希腊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2008年,在中国的北京重新点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