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青年画家高峰向来访客人介绍临摹壁画。
在驱车前往莫高窟的路上,记者看见有一对德国青年,迎着戈壁的太阳骑着自行车,他们的目的地和我们一样。
从上个世纪始,敦煌就是全世界目光关注的地方,海内外游客不远万里而至,就是为了一睹莫高窟的风采。敦煌也因此成为“以旅游立市”的城市。
文化“夜市”夜夜繁华
和其他西部城市安静的夜晚不同,敦煌的夜晚热闹非凡。近年来,敦煌市在中心地带设立了文化旅游街,晚上在这里开办了“夜市”。外地游客在这里可欣赏、购买极富敦煌文化色彩的书画、小工艺品,也可享受具有西北风味的小吃。
在这条小街上,一眼看上去就能吸引游客的,还是以敦煌壁画为内容的各种小工艺品,石头画、木雕、彩绘、大幅或者小幅的宣纸临摹画,飞天是最常见的形象。往往一小幅飞天临摹,也叫卖到三五十元不等。许多成群结伴而至的游客围着摊主或者店主讨价还价,有的木雕艺术家就在自己的摊位边摆弄手中未完成的作品,也引来不少的目光。
一位店主说,这里夏天天黑得晚,每天晚8点到12点是最热闹的时候,他的店面下午就开始营业,但生意还是晚上做得好。
艺术青年以临摹壁画为尚
当地负责文化的干部老李领着我们走进街边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店面不大,名号却不小,叫敦煌佛学书画院。老李说,这家画院刚刚举办了挂牌仪式,主人很多不轻易示人的作品正在展览,值得一看。
展厅设在地下室,灯光打开,扑面而来的是一幅巨大的卧佛画,金碧辉煌,震撼人心。问起来,是临摹莫高窟第158窟的佛雕,全画长8.3米、高2.3米,画的主人高峰是个年轻的小伙子。留着通常艺术家们中意的飘逸长发的他,对来访的客人却很客气甚至有些腼腆。他说,最独特的经历是曾经在莫高窟担任过4年的管理员,熟悉透了莫高窟里存有壁画的492个洞窟。谈得深了,小伙子越发洒脱起来:“越临摹莫高窟的壁画就越觉得古人的伟大,有时候真觉得不可思议。比如飘带的位置,那么精确,稍微改动一点都会觉得不协调。那些艺术家可能默默地在洞窟里画了一辈子,最后连姓和名都没有留下来。想想这些,更坚定了我要画大作品的追求,只有整体地临摹,才可能细致入微地体味我们的先人。”
老李说,像高峰这样的年轻人,在敦煌还有不少。他们爱画画,景仰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常年临摹壁画,有志于把它当作一份事业来做。
学术书店生意兴隆
和书画店一样热闹的还有街头的几家书店。老李说,来敦煌的游人里,很多都是知识分子,进了莫高窟就不想走,一呆大半天的人很多。而到夜市逛书店的人也不少,书店也因此到午夜12点还在营业。
随便走进一家书店,这家名叫石室轩的店大概只有40平方米,好书却不少。以敦煌学术类的专著居多,许多已经多年不再版的书籍也能在这里找到。书店的导购小姐忙着帮主顾找他们索购的比较专业、存量少的学术书籍,同时也向一些目的性不强的客人推销通俗、大众的旅游类画册。画册一般价格不菲,许多游人咂舌而退,而一位客人花160元购下了一本莫高窟画册。一问,说是湖南人,这么老远来了,白天看莫高窟才看了10个洞窟,有点意犹未尽,于是买本画册回去,仔细翻阅。
导购小姐说,书店里学术类的书籍更好卖些,因为一般人买画册只买一本,而那些买学术书的人常常是一买一摞。为此,他们书店还和当地邮政部门建立了业务联系,专门给外地的旅客提供书籍邮寄服务。
运用科技手段保护敦煌
“现在的莫高窟,日接待量已超过5000人,这是我们所能接受的最高限度了。”谈起敦煌游人的日益增加,敦煌研究院的韩延军主任表示,这给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减少游人增多给莫高窟带来的损害,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的苏伯民所长表示,一项对莫高窟游人承载量的研究正在进行中。苏伯民说,敦煌研究院正在和美国、日本的一些机构合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保护。其中一项就是从1992年开始起步的数字化存储技术,将不久用于研究,并将用于展示——筹备中的旅客服务中心。启用这种数码展示技术,一方面让游客更全面地了解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游客滞留窟内的时间,降低对壁画的危害。
“任何物质都不能永存,我们所说的保护,归根到底是动用一切手段延长壁画的寿命。”苏伯民说,“数字化存储,是为了尽可能地把文物的真实状况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后人有途径了解到莫高窟壁画在各个时期存在的整体状况。”
本报记者 杨 凯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