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实业界、理论界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中国成为下一个“制造强国”。然而,愈演愈烈的“技工荒”让这个梦想蒙上了一层阴影。从2002年起,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频频传出的“高薪诚聘××工”的消息,让技工断层问题凸显出来。 “找一个高级技工比找一个工程师还难”成了时下一些企业颇为头痛的现实。
摆在中国面前的难题是:在技工短缺并且仍然没有制度保障的今天,中国技工的明日之星群在哪里?政府、企业、教育界各方都在试图找个圆满的答案。
青年技工青黄不接
尽管还没有关于技工特别是青年技工全国性、精确统一的数据,但从各地方的统计报告和媒体报道的具体描述中即可见一斑。2002年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一份报告显示,一些大城市对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高达30%。有专家测算,中国约7000万名产业工人中,高级技工仅占3.5%,缺口之大可以想像。
技工荒不仅集中在经济发展迅猛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以及随后传出的即将振兴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即便是并不发达的二线城市武汉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连乌鲁木齐也传出了“技工缺口高达22万人”的惊人消息。
综合各种统计数据和报道发现,技工荒不仅数量缺口大,质量缺口尤其难以填补。不仅传统工业行业的车工、焊工、模工、织工、钳工、机电检修工急缺,新兴行业,尤其是服务业的运输、仓储、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等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其中以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最为严重。
统计资料显示,“十五”期末,广东省中级以上技能人才缺口180万人,其中高级技能人才短缺100万人以上,“技工荒”成为高速发展的广东经济的软肋。2004年度广东劳动力市场对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高达1.88、2.32和2.21。到2005年,全省城镇从业人员达到1400万人,从事技术工种岗位的达800万人。而统计结果显示,在广东总就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5.9%,初级以上技术工人仅占8%。在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占24.2%。现有技术工人整体素质呈现“三多三少”现象,即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中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高、中、初级技术工人离发达国家35%、50%、15%的比例相去甚远。
在制造业同样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情况也同样的糟糕。16个工业城市的120万家企业中,技师、高级技工缺口高达68%。在装备制造业实力雄厚的上海,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比例仅为6%,未来3年年均高级技工需求超过两万人。即便是高级蓝领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江苏,高级技术人才比率也仅8%;苏州高新区和工业园区现有4000多家企业,每年高技能人才需求约3万人,而整个苏州每年技工毕业生不到5000人,技工缺口在2.5万人以上。有关部门在对无锡新区700多家外商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调查中,发现普遍存在“管理人才好找、技工人员难觅”的问题,技工缺口高达上万人。在小制造厂云集的浙江情况更为严重。浙江省现代物流人才培训中心副主任徐龙认为,未来几年内,仅浙江一省物流人才的缺口就在30万人以上。
由于技工短缺,恶性事故接连发生。人们不能忘记河南洛阳商厦“12·2”特大火灾、上海炼油厂吊机倾覆事故。调查证明,这些惨剧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电焊工和有关操作人员或违规作业,或无证上岗,缺乏必要的技术技能。由于技工短缺,拿到了国际订单的企业,不得不忍痛放弃部分到口的“肥肉”。
尖锐的供需矛盾,使得蓝领技工成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香饽饽”。“哄抢技工人才”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职校尤为频繁,各地职校再现了数年前“预订”人才的盛况。
然而,有关专家指出,技工青黄不接,青年技工短缺仍然会是一段时期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青年技工短缺之谜
出现如此严重的“技工荒”,显然非一日之过。研究者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不屑的观念,技工卑微的地位、微薄的工资,职业教育的冷清等等,无不在暗示着,随着老一辈技工的退出,车间将无人接过他们手中的钳子、扳手。
近年来,中国经济年均9%的飞速增长,构成了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的急剧增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境外资本纷纷大规模在华投资设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制造大国”呼之欲出。而要支撑“制造大国”显然需要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技工荒”在2002和2003年的凸显与此背景密切相关。
其次是不可忽视的观念问题,“白领情结”和“蓝领沮丧症”盛行。从学生到家长再到社会,普遍存在着想当干部,搞管理、搞科研,不愿当工人的思想,觉得当“白领”风光、自在、收入高。沮丧“蓝领”什么呢?一怕:脏、苦、累;二怕当不了官,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还是当官有出息;三怕没面子,怕被人瞧不起,觉得当了工人,找个对象都成问题;四怕来得慢,当个高级蓝领,每月几千元,虽然也不错,但那得熬到哪年哪月呀!因此像技师、高级技工这样的“技术蓝领”也不被年轻人看好。结果是要就业的年轻人包括他们的家人“麻雀跟着燕子飞”,在选择受教育时,瞄准的是大学而不是职业教育,尤其是不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再次是职业教育的大量缩减和投入不足。经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一度出现高学历热,对创新型、尖端型人才需求旺盛,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不管什么岗位,都希望招聘学历高的人员。极度浮躁、不成熟、不冷静,职业教育出现“需求过剩”,缩减规模、降低投入成为必然。1998年、1999年缩减最多,到2002年当市场回归理性、需要技工时自然无处可觅。
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缩减之后仅存的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经费拮据、培养目标不准确,市场定位模糊的问题,且走不出重理论、轻技能的误区。
青年技工短缺阻击战
波及全国的“技工荒”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不仅企业主、地方政府忧心忡忡,中央政府及各大部委也高度重视,近年来更是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双高”人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范围,列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成长的环境不断优化,“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逐步形成。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为加强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2004年,共青团中央联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协启动实施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通过组织青工技能培训、开展青工技能竞赛和举办主要面向青工的专场职业技能鉴定等措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青年技能人才,推动了社会对技工观念的转变,有效缓解了“技工荒”的压力。
直面困境的各地政府、企业,也在不断寻找、探索,积累了一些适合本地发展的成功经验。沈阳探索出“二元互动”的青工培养模式——创新青工培训方式(一个徒弟两个师傅带,理论实践并重)、探索企业青工技能培训学分制和建立定期的技能竞赛和技能专场鉴定制度;在上海,宝钢首创“技术创新里程积分制”,综合量化技工的专利、技术、论文、操作等;江南造船厂探索出“H型成长机制”,在集团内部彻底打破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之间的阻隔;中航科、中石化、中铝等制定了详细、完善的技工培养、晋升制度;东风、东方电气形成了技工培训投入硬指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对于技工技能的提升、“技工荒”的缓解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高度重视技能培训工作。早在2002年,为了应对“技工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推出了“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在全国30个重点城市、10家重点行业组织和企业集团中对重点领域——数控机床操作人员、模具量具制造人员、特种焊接人员、机电一体化维修人员(机械设备)、以及机械加工和装配生产线岗位、工种中多技能复合型技工——的急需人才进行培训。同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手国资委举办央企职工技能大赛,引发了技工学技成才的热潮。今年5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再次下发通知,力推“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对今后5年里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将培训、就业、维权联系起来,对经费、领导、保障、监督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