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责任:网友历时一年踏寻河洛遗存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主脉之一的河洛文化,自古以来孕育了河图洛书之谜、夏商断代之据、三国群英之战场、李白杜甫之诗魂等文明史诗。目前,河洛地区究竟还有多少公众知之甚少的文化遗存遗留荒郊田野之中,这些遗址又面临着怎样的一种现状?自2005年8月起,河南省洛阳市的6位网友洛河夜哭、陈不旧、雪花飘飘、齐天圣、飘逸王子、爱我洛阳自发组织在一起,利用每个周末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文化探访。 在行走中,他们记录下了河洛文化中140多处史诗片段,更多的是对优秀文化遗址的忧思。他们的行动不仅在洛阳市历史文化专家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引起了洛阳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相关保护措施与意见。
网友聚会萌生河洛行走
“我在洛阳长大,却一直不知道这个古都还有如此丰富和灿烂的文化遗存。”
2006年8月12日,在行走了一年的时间后,网友爱我洛阳介绍说,这些遗存都是现代人迹罕至的地方,带给他们的是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兴趣,一种记录它们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爱我洛阳是河南省洛阳市一家通信公司的技术人员,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接近而立之年突然与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利用每个周末时间自发地组成踏野访古的民间团队。
事实上,在与洛河夜哭、陈不旧、雪花飘飘、齐天圣、飘逸王子等5位网友用了一年时间一起走遍洛阳140多处文化遗存之后,他还不知道一些同伴的工作单位,大家所知道的是各自的专长。这里有教授,有政府公务员,也有一位私企老板。
“我们在一起,基本就是聊我们造访的遗存,聊河洛文化,好像是一种默契,彼此私人的问题很少问。但我知道,大家都是上班族,能抽出时间聚齐去访古很不容易。”爱我洛阳说。
爱我洛阳是他在网上论坛常用的ID,之前,他常常参与论坛中有关洛阳文物与风情等话题的讨论。爱我洛阳坦言,自己虽然一直从事技术工作,但对文字和文化一直有着不倦的热情。2005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饭局中碰到了洛河夜哭等网友,共同的兴趣让几个人一拍即合。席间,洛河夜哭提到,虽然古都的赞誉名扬天下,但河洛地区目前还有很多文物遗存的保存现状让人担心。
“洛河夜哭拿出了一些反映河洛文化遗存的照片,令人触目惊心,不知道再过若干年后,还能不能看到它们的原貌。我们从中午一直聊到下午3点,最后决定组成团队探访这些遗存,用图片把它们记录下来。”爱我洛阳说。
这个想法对有足够时间和精力的人来说,也许就像郊游一样可以轻松实现,但对洛河夜哭们来说,时间和体力无疑是不小的障碍。最后确定的团队的6位网友,年龄最大的洛河夜哭已经接近50岁,年龄最小的爱我洛阳也有28岁。爱我洛阳说:“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为了记录和保护洛阳这个古都的历史,大家几乎牺牲掉了所有个人时间。”
除了时间和精力外,五六个人固定地周末出寻,花费也不是一个小数。他们最初提议AA制,但遭到了洛河夜哭的反对。“他很有师长风范,不仅在学问上给大家很多启迪,而且最后固执地把出行费用包了下来。”
最终,一个民间自发的团队就组成了:从事文化工作的洛河夜哭担任总策划,制定寻访路线安排日程,陈不旧、齐天圣与爱我洛阳负责文字整理,飘逸王子担任团队司机,有时也客串文字,雪花飘飘负责拍摄图片。
他们访问的第一站是偃师,洛河夜哭划定了5个点,包括东汉灵台等国家与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残垣断壁下的文明遗存
拨开杂草,在枯枝烂叶旁掩着东汉灵台的残垣断壁,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斜照在黄色的夯土层上。
已被尘土掩了半截的一个密室暴露在网友们眼前,据传张衡就是在此密室发明了地动仪和浑天仪。
“我立刻被这夯土痕迹所震撼,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那一层层的夯土依旧坚实而清晰。”8月12日,爱我洛阳谈及发现灵台时还沉浸于历史长河中。
史料记载,东汉灵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其建于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后经曹魏、西晋相继沿用,连续使用时间达250多年。灵台东西各有城垣,总占地面积约4.4万平方米,墙垣的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高台,即灵台。灵台高约20米,台基长宽各约50米。这座古天文台反映古代天文史的资料非常丰富,主要为朝廷提供星象观测和历表制定。张衡曾两度任太史令10多年,直接领导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的研究工作,写出了《灵宪》等重要著作,并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台测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它只是一个大土堆。历经岁月蚕食和磨砺,灵台已经越来越小。当我们走近它,才发现它的存在已归平凡,野草漫漫处,蟋蟀有鸣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灵台四周还有4种颜色清晰可辨,分别为红黑白黄,如今已荡然无存。”爱我洛阳备感遗憾,“在这里看不到任何被保护的痕迹。让我们遥想两千年前,东汉皇帝某年某月在这里祭天,和上苍对话,祈求社稷长治久安。东汉灵台,记载了古代人民渴望了解神秘寰宇的历程,那是追寻科学的原始化努力。而今,却不得不令人深思!”如果说东汉灵台的现状是让今人震撼的话,偃师山化乡寺沟村的会圣宫碑更令人痛心。
公元1030年,宋仁宗在凤凰山上修建了会圣宫,作为祭奠宋代3位已故国君的行宫。当时的修建耗费
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土木之工极天下之巧,建筑之华尽人间之极,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会圣宫碑,高约9.2米,高大精美,美轮美奂。
爱我洛阳说,而今,会圣宫殿早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这块巨碑和散落田埂上的瓦当,没有人保护,十分荒凉,周围都是庄稼地。在李贺故里,历史的遗存也只剩下了个名头。五代十国时期的五花寺塔,看起来摇摇欲坠,周围虽然有院子,但没人看管。 “这些遗存不能再默默无闻下去了。”
在寂寞与快乐中寻找
第一站的走访,就让网友们有了很大的震撼。之后,他们越来越有了“快乐行走”的感觉。
“我们中原人总在说河洛文化,但河洛文化是什么,我们开始也了解不深,对现存的遗物说不出所以然来。但逐渐地,我们走的地方越多,了解得越多,也越来越坚定了我们要把这些遗迹走完,记录下来的决心。”爱我洛阳说。
为什么要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呢?
爱我洛阳说:“我们看到了河洛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想成为它的传播者,但如果我们自己都很茫然,对这些东西做不到如数家珍,我们还怎么传播?保存都成问题!拍摄活动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由于我们的活动不论阴晴,不分雨雪,时间还抓得非常紧,片子质量大受影响。很多时候连三脚架也没支,简单拍摄后匆匆就走,遗憾还是很多的。但是能把这些东西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集中起来作为资料,我们还是觉得办了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人的一生中有这样的机会毕竟不多。”
在踏访位于伊川县范仲淹墓时,一位在陵园门前默默守候的老者让他们心头为之一热,原来范仲淹墓所在地的许营村是范仲淹的后人为守墓而建。此老者已是第29代守墓人,虽然目不识丁,衣衫褴褛,却在守护一个千年的承诺,谈起范仲淹的生平与事迹滔滔不绝。
作为历来兵家之必争之地,开辟于5000年前的古轩辕关,曾被看做远古华夏第一道文明曙光向南散播的关口,如今已是布满青苔,野草丛生。为了保护其完整性,当地老百姓自发为之进行修葺。
“140多处文化遗存走下来后,真实地感觉到河洛文化的厚重。”爱我洛阳说,“我们最初的想法是以展现历史为主,可探访后发现这些遗存大都处于无人保护的情况之下。尽管遗迹周围有保护碑,但由于措施不够,它们或多或少都受到一些破坏。我们觉得应该唤起世人的警醒与关注,开发与传承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
历史文化遗存与保留
洛河夜哭等6位网友的文化苦旅式的探访行记,整理之后很快成为大河网、新华网论坛的点击热点,短短几天之内,仅大河网就达到5万次点击率。
行记也随即在洛阳文化圈内引起强烈反响,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这个来自民间的团队。
“洛阳的历史资源丰富,一些城市打历史牌,还要建好多仿古建筑,洛阳在这方面拥有先天优势。可如今很多遗存却因为缺少保护,湮没在荒草土堆之中,任何热爱河洛文化的人,都会感到痛心。但政府顾不过来,所以就有人行动起来。”《牡丹》杂志社副主编、洛阳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乔仁卯说,南京秦淮河早就没了还重修,扬州的很多仿古建筑也都是后来重建的,包括郑州,最近几年一直在突出古都主题,这些都刺激了洛阳人。“这些网友就是洛阳大多数老百姓的代表,他们的话语是老百姓的心声。”
洛阳作家张元纯认为,对于河洛文化遗存,这是一次较为系统的集中展示,让大家真实地触摸到了河洛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6位网友发现的问题,张元纯表示,关键在于一些地方没有把文物的经济价值开发出来。
“通过几位网友的行走,使人们对河洛文化的厚重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保护意识!”洛阳市历史文化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贞富对此评价说,洛河夜哭等人的举动对河洛文化的遗存保留有着积极的意义。
与此同时,行走河洛踏寻文化遗存之举,也引起了洛阳市政府的高度关注。洛阳市主要领导进行了批示,当地政府为此专门召开会议,要求加大对散落在田间地头文化遗存的保护力度。同时,作为河洛文化的一个重要调查,由政府出资将其集纳公开出版发行。
更为重要的是此活动调动了公众的保护意识,以及企业界的参与。郑贞富介绍说,在英国的一位北京某企业老板,从网上看到6位网友的行记之后,决定出资修葺年久失修的卫家大院、孟县大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