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的轨迹
李树铭,就是那个改变永利村命运的人。在哈尔滨宾县,他现在是名人,俄罗斯大老板。 在永利村,人们称他是“英雄”。而十年前,他只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农民。
高中毕业之后,李树铭回家务农,接着第一个在村里搞起了蔬菜大棚。1994年,乡政府以公家名义,组织一批农民前往俄罗斯种菜,他被聘为技术员陪同。在俄罗斯两年,民间流传,李树铭在当地学会了俄罗斯语言,混熟了人脉。
因此,当1996年他回到永利村时,身份已经变成老板——敏感的李树铭注意到了边境线两端的不同,更抓住了机会。
当时的远东地区,只是俄罗斯的“经济孤岛”——苏联的解体是一场未能预知的突变,国家财政计划供给丧失殆尽,习惯了国家订单的远东地区,只擅长原料采掘和国防工业,农业和轻工业是巨人的跛足,大量土地被闲置,甚至粮食都需要从遥远的西部调入。这里是全俄物价最高的地区,蔬菜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而在李树铭的家乡永利村,村民人均5亩地,一亩玉米年收成大约300元,一亩黄豆则是250元左右,一家农户拥有的土地,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家庭的需求。“现在,新生的小孩都没有土地可以分了。”贺家屯屯长刘景斌说,人口飞速膨胀导致人均土地减少,年收入也相应减少。而那些大棚里的蔬菜,在中国没人稀罕,利薄得很。
但李树铭知道,寒冷的远东需要蔬菜,而大棚种植技术和优良的蔬菜品种是中国人手里的本钱。他回家之后,忙于筹资以及招人。在俄罗斯,他已经谈好了蔬菜大棚合同。
资金他很快办妥,而说服周围的农民前往俄罗斯并不难——中国农村熟人社会的规则是人情和血缘。在永利村贺家屯,李树铭的父母和房子就是村民对这个新老板的信任。李树铭说,他负责来回全部路费以及手续费,到了俄罗斯,包吃包住。每年10月,工人可以全部返回黑龙江。
这是一个无法拒绝的邀请。永利村村支书张世和说,如果在国内打工,路费得自己掏,还不敢保证年底能拿到薪水。而家乡人李树铭的承诺,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是一支定心针。
从1996年至2005年,他一共从村里带走11个生产组。李树铭卖掉了乡下的大房子,在宾县县城买了更大的公寓,供着父母和妻儿。在他的带动之下,贺家屯最早前往俄罗斯的菜农,如今几乎都成了老板。
这种激励性的故事流传多年。人们说,只要能弄到人,在俄罗斯都能当老板。但几乎很少有人弄清楚,一个农民从哈尔滨出发,最后抵达俄罗斯的大棚,究竟要经过多少工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