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6年8月19日,兴宁的小彩金将迎来几年来最开心的一件事情,他们一家准备搬进新建的房子了。通过《广州日报》、《星岛日报》与《广州日报》合办的《广州日报·澳洲专版》对小彩金不幸遭遇的报道和将近一年的追踪,许多国内外热心人士纷纷致电询问,捐赠物资。一些侨居澳大利亚的华人直接汇款给小彩金,甚至有几位香港同胞两次北上到梅州兴宁小彩金家里慰问,可见国人是非常有爱心的。如今,得到各方的关怀,小彩金一家有了新房子,不幸的小彩金成为了最幸运的一个。广州日报和大洋网将与你见证真情无分远近。
采访《星岛日报》“广州专版”的主编吴景亮
电话采访音频播放1——编辑的话
电话采访音频播放2——寄望
吴景亮是《广州日报·澳州专版》的主编,是他把小彩金这个故事带给澳州的华人的。“2005年9月7日,我们当时在‘广州版’做了头版头条,不过还是想不到这边的反响这么大……”吴景亮说道。
“小彩金的故事很感人,那时候这个小孩才11岁,但是面临的是养父而不是亲生父母,她作出这个决定,表明她很懂事。中国的农村比较贫穷,我们都说穷人孩子早当家,澳洲的海外的读者的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好。作为孩子的父亲,我认为很多家长都希望看到这样的消息,如果把这条新闻登出来,然后对他们的进行教育,很有好处。作为父母,肯定会用这个事件进行教育,因为在海外学习中文教育本身就不容易,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更难了,例如何谓‘德’。我们刚好为这些家长提供了具体真实的个案,而且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教育小孩很有感染力,让海外读者知道。虽然中国这些年在高速发展,但在山区等贫穷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幸的家庭,和读者分享‘不幸’,所以这条个故事表现很好,我们就把他放在了《广州日报·澳洲专版》的头版头条,9月7日见报。
在接下来的一周内,编辑部就不断接到当地华侨读者打电话,除了想了解小彩金更具体的情况外,他们还纷纷给小彩金捐款……”
新闻回放
《广州日报》2005年9月5日题为《11岁养女撑起苦难的家》
小小女孩撑起一个穷家
1992年秋,出生才30多天的彭彩金便被养父母抱养过来。其养母早年患病致残,全家本靠养父彭嘉祥耕田、修锁、替人看病挣钱糊口,勉强度日。不幸的是,2003年大年初二,养父彭嘉祥不慎在家门口摔成重伤,不到1个月就瘫痪在床!为防老两口万一有个不测,彭嘉祥特意托人叫小彩金的亲生父母将女儿领回去。11岁的小彩金几乎承担家中的所有家务。
但是,小彩金却情愿留下来照顾老弱病残的养父母。于是,11岁的她成了全家的主心骨,包揽了家里所有大小活儿,耕田、种地、浇菜、挑水、做饭、洗衣、捡柴……因为没钱,养父在家自我治疗,她又在养父的指导下学会了配制药水、打针。一日三餐,她要把饭菜做好端在二老床前,要烧好洗澡水提到二老身边,上午做课间操时得赶回家为养父倒屎倒尿,下午要为养父洗衣服,晚上要替养父擦身,半夜还得起几次身侍候养父大小便,每天从早上5时多到深夜甚至凌晨时分,陀螺般忙个不停。
虽然家务繁重,小彩金却没有放弃上学,读书成了她心中的快乐和希望,上学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学习主动自觉,认真完成作业,语文、数学成绩在全班处于前列。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养父。
师生伸援手情暖孝女心
看到小彩金家陷入困境,一些邻居、亲戚、熟人于心不忍,有时会塞给他们三五十元,或送来三五十斤米。小彩金家的1亩水田,原先让给邻居黄素红耕种,后来小彩金为减轻家庭负担,要回3分田自己耕种,黄素红也就包了这3分田的谷种、秧苗,并帮小彩金插秧、收割等。但是,这些无疑是杯水车薪,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彩金家还是一步一步陷入困境,经常连菜都没得吃。
2004年11月,小彩金的班主任陈秋香老师了解到她家的困境后,心被强烈地震撼了,立即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学校领导当即自发捐了300多元,第二天就带着苹果和慰问金上门看望小彩金一家。随后,在学校发动全校师生为4名特困生捐款的活动中,小彩金获得捐款1200多元。
同学们也被小彩金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学习优秀、平时衣衫单薄、性格内向、神情忧郁、下课后常常独自静静坐在座位上的同学,却有一颗感天动地的爱心。他们纷纷加入到帮助小彩金的行列中:同学们你一元他几角,凑了50多元,交由陈老师带小彩金上街买了衣服鞋袜;一些同学把买来的油盐、自己穿过的旧衣服给小彩金送去;每逢假日,总有同班同学前往小彩金家中,帮她做家务、捡柴草、干农活;在学校,同学们也更愿意主动和小彩金交朋友,学习上帮她解难释疑。
去年上半年,陈秋香老师调回罗岗镇元潘小学,小彩金的新班主任凌玲老师接过了爱心接力棒,全校师生对小彩金的爱心接力仍在继续着。
追踪报道
《广州日报》2005年9月5日题为《香港爱心使者 欲筹款为小彩金建新房》
《广州日报》2006年4月3日题为《小彩金一家7月搬新屋》
(记者 翁晓鹏 关志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