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出行前留下豪言壮语
今日赴京 明日栋梁
昨天,32位清华学子齐聚昆明,在主办方都市时报、昆明日报和云南大山公司精心安排下,参加了一系列的活动。今早即将乘包机飞赴北京的32位清华学子,在临行前除为学弟学妹们留下经验之谈,还留下了豪言壮语:“饮水思源,报效祖国”。
昨天上午8点,32位将赴清华的学子在政协委员活动中心统一乘车出发,贴有大幅标语的两辆大巴车把学子们拉到了云南大山公司进行参观,随行的还有部分送行的家长。 随后,学子们又来到昆明日报和都市时报,参观了两家报社的综合新闻中心,并合影留念。
昆明日报总编辑孙学敏昨早见到这批学子时,首先向为云南培养出这么多优秀人才的老师和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随后他向即将奔赴北京的清华学子们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希望你们能在北京为云南人争光,学成以后报效祖国,为国争光,孝敬父母、勿忘家乡,成为国家栋梁!”
中午1点,在呈贡大山公司的生产基地简单用过餐后,学子们又来到云南山泉的水源地,每人种下一棵“栋梁树”,寓意今后他们将和小树一样成为栋梁之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做一个更好的人”;“扎根云南,心向世界”,这是学子们在自己的树牌上留下的只言片语,却表达了这批云南高才生临行前的雄心壮志。
结束对大山公司生产流水线的参观,学子们马不停蹄又乘车回到了政协委员活动中心,在那里,早已有近十所中学校学习拔尖的学弟学妹们在等候着。
3点钟,让学子们期待已久的精英见面会正式开始,两个会议室里,清华学子分成两批,与来自各个学校的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和沟通。从学习、生活,包括心理上的困惑等各个方面,学弟学妹们都抱着各种问题向考上清华的学长们讨教。身为学长的清华学子们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总结的经验和学习心得为学弟学妹们传经送宝。
与此同时,来自云南各地高考人才比较突出的曲靖一中、师大附中、昆一中、昭通一中、宣威一中等十余所名校的校长也被主办方邀请到了一起,进行了一次名校校长交流座谈会。各名校校长都把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成功教学经验作了详细介绍,与其他学校相互借鉴和共同分享。可以说,此次十余所高校校长云集昆明,畅谈教育及教育成果交流和展示,是云南教育上的一次高端会晤,对整个云南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午6点半,主办方为次日即将启程的清华学子举办了盛大的壮行宴。三家协办单位昆明滇红药业有限公司、昆明雪兰责任有限公司和山东鲁花集团昆明分公司为每位清华学子赠送了生活用品,学习用具等礼品。今天早上8点40分,32位清华学子将载着云南家乡人的声声祝福和殷切期望,乘坐专机飞往北京,在昆明日报和都市时报记者等家乡人的陪护下,走进清华大学校门。
记者 林霞 章荣来/文
孙总专访
孙学敏:我们是为云南教育办实事
今年,云南省高考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优秀成绩,65名学子一举考上我国最高学府——清华、北大。值此所有云南人为之骄傲自豪之迹,本报协同昆明日报、云南大山公司也举办一场史无前例的活动——包机送清华北大学子上大学。昨天下午,昆明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孙学敏就本次活动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65名学子考上清华北大,全省人民为之欢欣鼓舞。那么昆明日报社是出于什么目的,来举办本次包机送学活动呢?
孙学敏:首先,昆明日报社作为云南的一分子,也和全省人民一样,为云南省今年高考取得这样的成绩感到骄傲与自豪;其次,我们希望以此激发社会积极奋发、勇于拼搏的精神,让所有的云南学子以这些考上清华北大的学子为榜样,努力学习,让云南能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再次,我们此举也是更多地关注云南的教育事业,关注云南优秀人才的培养,响应了省委省政府“科教兴滇”的战略。
记者:有人说,媒体搞出这样一个活动是在炒作,您怎么看?
孙学敏:我们不是炒作。本次活动虽然在云南前所未有,但我们报社自从1993年开始,每年都在关注本省学生上大学的问题。对于困难学生,我们组织了献爱心活动,资助他们上大学;对于一般的学生,从2004年开始,我们已连续3年举办结伴上大学活动;对于高考学子,我们发动全市出租汽车,组织了爱心送考活动;如今,我们又将目光投向了精英学生。我们举办这些活动,为上大学的孩子们省了很多事情,提供了很多方便。所以,我们只是在延续自己一直以来的作风,在尽作为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在炒作。如果有企业说我们炒作,那么也请这些企业加入到我们的炒作队伍中来,因为只要对云南的教育有好处,对这些上学的孩子有好处,我们鼓掌欢迎。
记者:媒体这样做,引起了各方关注,会不会把这些孩子宠坏?抑或给他们太大的压力?
孙学敏:会不会宠坏,取决于学生个人。我相信这些考上清华北大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他们来说,社会给了他们这么多的关怀与帮助,他们自己就应该更加努力。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上了中国的最高学府,本来就是一种压力,我相信适度的压力会成为一种动力,他们一定不会辜负家乡父老对他们的期望。
记者:昆明日报社为什么会一直对大学生上学特别关注?
孙学敏:“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策,国家的希望就在于教育,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栋梁,是民族崛起的基石。作为媒体,我们时刻不敢忘记肩头的责任,关注大学生上学,关注云南的未来。
记者:您如何评价本次活动?
孙学敏:这样的活动在云南前无古人,甚至在全国也是一大创举。现在已经引起清华北大等学校招生办,以及北京各媒体的强烈反响。如果明年有条件,我们还将把这个活动继续举办下去,同时,我们报社其他的助学活动也会一直继续下去。
花絮1
曲靖母亲带着女儿来取经
12岁的金瑜萌是昨天下午的精英见面会上年龄最小的取经者,也是从最远地方赶来的取经者。
前天下午2点,小瑜萌就在妈妈的带领下,从老家曲靖马龙县坐车,经过4个多小时的颠簸赶到昆明,目的就是为了能和考上清华的学长们见上一面,并当面取经学艺。当坐在前排的学长们滔滔不绝地讲经验时,小家伙就在后排认真做着笔记。还在上初一的小瑜萌成绩优秀,从小立志上北大,姨妈曾经在北京读大学,那时候,尚且年幼的她就昂着头跟姨约定,“长大了我要考北大,和你一起在北京上大学。”
此外,昨天,一位来自昆14中的女同学向考上清华的学哥学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想请问,你们是如何走出学习低靡期的?”这个问题立刻赢得学长们的极大兴趣,他们都坦然自若把自己曾经历的困惑、迷惘和失败讲出来和大家分享。
家长感言 活动体现了社会关爱
理科状元张维的母亲:此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既体现了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也解除了家长和学子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了孩子们“饮水思源 报效祖国”的感恩意识。
大山饮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山国勇
这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
谈起此次参与包机送云南考生活动,云南大山饮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山国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这是源于企业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感。
“英雄所见略同”
“不谋而合”,山国勇用这个词来形容当时与本报总编孙学敏筹划此次活动的想法。“在那次饮茶时,从念头萌生、到策划和盘托出,前后不过半个小时!”
“跟昆明日报、都市时报共同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山总说,作为一个企业,首先应该有社会责任感。随着西部大开发计划的深入实施,云南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建设时期,云南大山公司正是在这样一个竞争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中成立的,经过几年发展,企业逐步成长、不断壮大。
“我们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怀、广大人民群众的厚爱,大山公司近年来积极参与到广泛的社会公益活动中来,资助贫困学生、失学儿童上学、留住海鸥等大型公益活动等等都让我们深有感触”,山总说,企业要生存、发展,就要融入社会,企业家应该深刻意识到社会责任感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积极意义。今年云南省高考大丰收,各科成绩全线提高,共有65名云南考生被清华、北大分别录取。面对这一历史性突破,他跟孙总一样,有了一个“为考生做点什么”的迫切愿望。凭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大山公司决定无偿出资包机送这些学子到清华、北大。
回报父老乡亲的厚爱
山总说:“我们只用了7年的时间,把云南山泉打造成了云南饮用水第一品牌,目前,云南山泉占据饮用水市场半壁江山,面对社会各界的赞誉,大山人不骄不躁。昆明日报、都市时报作为云南的主流媒体,承担起了为云南、昆明发展贡献力量的重任,大山公司作为云南本土民营经济的新锐,也应该负起振兴一方经济、服务社会的责任。爱心回报社会已成为大山人深深的使命。为了广大市民的饮水健康,为了云南本土企业的腾飞,为了全省人民的期望,大山人信心百倍,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各项活动中,以此来回报云南父老乡亲的厚爱。
塑造科教兴滇爱心品牌
“希望他们饮水思源,学成报国”。山总深情寄语清华北大新学子,期望这次公益活动能成为深入云南莘莘学子心中的精神力量。
他说,考进清华、北大,是万千学子的梦想。为让我省这批精英学子沐浴着昆滇爱心的阳光走进清华、北大校园,让这些即将远离家乡的准大学生们,牢记家乡父老的深深祝福和殷殷厚爱,不忘报效家乡,此次包机送清华、北大学子进京目的在于彰显云南教改成果,同时激励更多的寒窗学子发奋成材,学有所为,报效祖国和家乡。“只要企业有条件,今后力争年年举办,并把这个活动塑造成云南科教兴滇的一个爱心品牌。”
山总表示,如果有可能,还会在每年、每学期到学校看望这些孩子们,为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只要企业能够做得到,我们会倾力帮助他们。
记者 吴晓松报道
直评:
清华、北大,中国的最高学府。我们一举考上65名,史无前例。但重要的,不是这个数字,也不是这两所大学的赫赫威名,而是在这些考上清华北大学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长久以来很难在云南人身上寻觅的气质。
在采访中,在交谈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些孩子身上散发着强烈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骄傲,不是自负,而是一种博文明理、对自己对未来有着清晰认识之后的从容与坚定。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的身上少了些许浮躁与轻狂,多了一些锋芒与霸气。或许他们的语言还充满着未经世事的天真,但天真决不代表无知,他们不加雕饰的语言总是在表达着某种智慧。 他们总能够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合情合理地回答种种疑难问题。不是在妖魔化这群孩子,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砺,他们真的具有了一些优于常人的能力。他们,是一群异于普通人的精英。
“云南其实真的是一块富饶的土地,就像呈贡,不管随便种下什么,收获时总是硕果累累;再则,这里的气候也很好,四季如春。这两样条件就把云南人养成了家乡宝,说得好听一点是安于现状,知足长乐,说得不好听就是夜郎自大、故步自封。所以长久以来,云南人形成了一种不思进取的性格,缺乏激情与创劲,也不够理性。这也是云南物产丰富,却在发展速度上一直上不去的重要原因。”一名清华准大学生这样说道,他认为云南人不够吃苦,不够拼。
但是,不是谁都可以成为精英的,一个人成为精英,总有他的理由。可以想象得到,在这些准清华大学生绚目光环的背后,他们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正是那些日日夜夜细致的努力、缜密的思考,才成就了他们今天的辉煌。一名准清华大学生在谈及高三生活的黑暗与辛苦时说:“我们要放眼全国,只要想到那么多优秀的人还在继续拼搏,我们就没有懈气的理由。惟有努力再努力,才能够有所作为。”
是的,不甘落后,奋勇拼搏,是这些名门学子的成功之道。云南人,该向这些孩子学学了。
31名边疆学子齐集清华轰动北京
昨天是清华新生入学报到的日子。下午4点10分,两辆大巴缓缓清华大学大门。在清华校园的紫荆公寓,车还没等停下来,就立刻被举着各个学院牌子的负责新生接待的清华老生所包围了,追逐他们的还有北京的7家媒体。车一停稳,从两辆车上陆续走下来31位身着清一色白色体恤的学生,随行的还有陪同的学生家长,共计60余人。“你们就是乘坐昆明日报、都市时报和云南大山公司联手包机来上清华的云南边疆学子吗?!”立刻60多人便被人群淹没了……
他们就是今年考取清华的31位来自边疆云南的清华学子。昨天清晨8分40点,他们乘坐CA4171航班,沐浴着昆滇爱的阳光,在家乡父老乡亲的殷殷祝福和殷切期望中,经过3个多小时的颠簸,一路欢笑语,于中午12点顺利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下午,31位清华学子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后,于4点10分,由两辆大巴车顺利抵达清华校园。
今天,清华学校、系将举办一系列的新生入学迎新活动及新生入学教育。至此,本报与昆明日报、云南大山公司携手举办的大型爱心公益活动“包机送云南学子上清华北大”的清华之旅圆满成功。9月3日,29名北大学子将在家乡人的殷切祝福声踏上进京的航班,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
此次,一个省的全部考取清华学子集体包机进京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如果说这是一次媒体特殊的关注的话,还不如说是对边疆地区教育的关注和支持。正如此次活动的总策划者—昆明日报总编辑孙学敏所说,“教育不重视,就没有发展,今年云南高考取得了突破性的大跃进,65名学子一举考取清华北大,上了历史性的新台阶。我们此次活动旨在表扬先进,树立典型,激励这些考取清华北大考生,更加奋发图强,饮水思源,牢记家乡父老的深深祝福和殷殷厚爱,学成报国,报效家乡
(都市时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