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宏观调控刚刚启动,国务院就开出了第一张“罚单”。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第一张“罚单”的处罚对象竟然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因为对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决策执行不力,内蒙古连续几年投资增速居全国前列。 在本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对内蒙古提出通报批评,责成自治区主席杨晶,副主席岳福洪、赵双连作出书面检查,要求区内所有违规电站一律停建。
宏观调控,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已经不是第一次。从对一个省级政府的问责开始新的一轮调控,却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情。在我们的印象中,以前的宏观调控,都是抓出一些违规上马的大项目做典型,到上一轮宏观调控中,我们甚至抓出了一个投资过百亿的铁本钢厂。
以往的事实证明,不从政府入手,抓不好宏观调控。不从政绩观入手,就无法把新发展观落到实处。表面上看,投资过热都是企业行为。但追根溯源,根子都在政府。没有政府的默许甚至“纵容”,那些大型投资项目不可能落地。政府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惯性使然,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训练”,我们各级政府领导都已经习惯了拼经济、拼速度、拼GDP的工作方式,这种惯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克服和消除的。当每一轮宏观调控发生时,大家都是一边抓宏观调控,一边担心调控力度过大,会让兄弟省市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占得先机,让自己在数字赛跑中落到后面。
正是这样一种习惯和心态,各地政府在抓经济发展时,往往全力以赴。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往往瞻前顾后,不愿大刀阔斧地调整、转型。这种心态带来的典型表现就是,各地在口头上,都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时常有自己的小算盘。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不妨看一个简单的事实,在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一五”规划当中,国家对节能降耗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标。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无不比照国家的要求,提出了各自的目标。从数据来看,多数省市的目标比全国的目标更高。半年过去,绝大多数的省市没有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的目标,全国上半年的统计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8%。这一现实,让国家全年实现能耗下降4%的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正是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现实,国家才会在宏观调控开始不久,便对省级政府高调问责。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央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接连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上调贷款利率、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紧土地闸门、设置能耗门槛、逐项清理“亿元级”新开工项目等。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对各级政府的考核与评价不能及时跟进,这些措施都可能在落实的过程中衰减、走样。
对内蒙古的问责,等于是为本轮宏观调控的力度定了个调子。以前的宏观调控,最厉害的杀招是关厂。这一轮宏观调控,除关厂之外,可能还会有政府主要官员的检讨、处分甚至下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