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也会说‘生活好辛苦’,但我受苦是为了不让母亲受苦”,“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回报,谈什么对社会的责任?”说起自己的故事,站在讲台上的刘默涵始终挂着微笑,就像我们见到她的第一面起,她的笑容一直那么阳光。 这片阳光濡染了在场的所有人,一次次的掌声在杭报大楼二楼会议室响起,台下有孩子和家长悄悄抹起了眼泪。
帮了64名高中生,还想帮更多的人
北大女生刘默涵的故事在网上流传了很久,这位来自河北无极县农村贫困家庭的历史系本科生,边上学边打工,不但养活了全家,还创立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至今已经帮助了64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
昨天,应快报之邀刘默涵给2006年浙江区域的100名阳光学子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报告一结束,刘默涵便被同学们团团围住,要签名、合影“因为是我最佩服的学姐”。
来杭州是刘默涵第一次坐飞机,上飞机前她在校医院打了三天的吊针,她的背包里放了几板阿莫西林。住院之前,刘默涵来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正式签约委托其管理默涵助学金。而在签约之前,刘默涵还和同学们在唐山花了半个月筹集资金。
默涵助学基金资助的学生每人200到300块钱不等。这些钱来自讲座卖门票之外还有社会捐款,刘默涵说,现在还需要更多的捐款来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默涵助学基金的网站()近日将开通接受捐助。
就算被扫地出门了,你还可以进入北大
“就算你被学校开除了,你还可以进北大,关键是自己不要放弃。”刘默涵告诉阳光学子,自己也曾跟他们一样非常贫困,“我就像一只小小的蜗牛,刚进北大的时候连电脑都不会,第一次上机,连开60多个窗口直到死机。而在北大没有电脑是无法想象的,买不起电脑,就到机房去借。第一个月生活费用了40元,感受最深的就是饥饿。”现在她在北大获得了通令嘉奖和五四奖章,北大同时获得这样两项荣誉的至今只有刘默涵一人。“我能做到的,你们也能。”
12岁那年,刘默涵父亲生病去世,母亲也是疾病缠身,年幼的妹妹还需要照料。1997年,刘默涵升入了初中,但谁也没有想到,当时品学兼优的小默涵却因没有学费被学校开除了。
那年妈妈生病,家里只剩下70块钱,她走路都想着捡到钱,“老天爷啊让我捡到一分钱吧,求求你了”。但是除了借到一些医药费之外,她的学费还是不够。跟校长说了一次又一次的“缓一段时间”后,刘默涵最终还是搬着凳子,拿着自己的书包哭着回家了。
我辛苦,是为了不让母亲受苦
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刘默涵再次获得上学的机会时,她记住了“我一定要争口气”。2003年,她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好心人的帮助使刘默涵的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一个学期之后,刘默涵确定自己能靠打工养活自己了,就给帮她的那个叔叔写了一封信,非常委婉地告诉他说自己有自立能力了,谢绝了他的资助。
刘默涵告诉台下的阳光学子:“进入大学后会有很多的打工或兼职的机会,我们都18岁了,要靠自己独立打拼了。”
在自己打拼的日子里,刘默涵不止一次感叹:“生活好辛苦啊”,但是她对自己说:“我辛苦,是为了母亲不受苦。”
从一开始的做家教,到后来的为报纸杂志写写稿,第二个学期开始,刘默涵不仅养活了自己,还每学期能够攒下1800元,寄回家让妈妈改善生活。现在刘默涵每周要给妈妈打一个电话,“命令”妈妈每个星期要买一次肉或炖一只鸡。
大家都希望帮助能够扶得起来的人
“在今天这样的活动中,你应该知道你前后左右的人的名字,因为你们身处同一个集体,你们有过同样的经历,还有同样的贫穷赋予的力量,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你们并不孤单。”
伴随她一直微笑的,还有刘默涵那种平和的心态,“不要自己觉得可怜,用真诚可以换得更多机会”、“对待他人要善良,对待社会要有责任。”
利群阳光资助一名学生,就带动了一个家庭的转机,一个家庭的脱贫,也会带动一个地区的发展。刘默涵说,一颗爱心的种子,是能够传播很远的。
刘默涵告诉同学们,“帮你的人不一定想得到同等的回报,只要你传递了这份爱心,就是最好的回报。大家都希望帮助那些能够扶得起来的人,而且自己站起来了,还能伸手扶其他人”。
(都市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