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条件: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在政治上,我国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在经济上,我国面临着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压力;在文化上,我国面临着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
2、 历史条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
3、 现实条件: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视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核心;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条件和保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三个代表”的辨证统一,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发展创新的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保持党的自身先进性与联系群众广泛性的统一,完成根本任务与实践根本宗旨的统一。
“三个代表”的核心内容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又是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理论本质——实践性是一脉相承的。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还体现在:一是坚持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高理想与扎扎实实做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切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二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地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的基本观点。三是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建的伟大纲领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总结了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得失和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把坚持党的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
2、把党的先进性与社会发展规律高度统一起来。
3、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长期以来没搞清楚的原因:
1、多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
2、我们把前苏联模式神圣化。
3、把前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
社会主义的本质
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形成过程:1980年邓小平开始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念,到1992年作出明确的
概括,历时12年。
两大原则的概括: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特点:
1、在目标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即价值目标。
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
重大意义:
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
3、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的辨证统一,从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价值)标准的辨证统一,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与目标实现的辨证统一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根本上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划清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的界限;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清楚。
4、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时间意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使发展生产力。
依据: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发展才是硬道理: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三个有利于: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意义:
1、“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为我们扫清了阻碍改革开放的种种“左”的思想和观念的障碍,它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种种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是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以及新世纪革命的发展所决定的。
3、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4、“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提供了根本依据。
5、“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新的实践经验的新概括
1.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经济成分、社会阶层和思想文化的变化
3.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成考在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