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发布境外追杀令,情报部门亮出“克格勃”绝技
俄特工奉命紧急出山
本刊特约撰稿 罗 妤 发自莫斯科
近来,美欧情报界瞪大了眼睛,紧盯莫斯科——俄罗斯特工在“克制”几十年后,重新获得进行境外追杀的“尚方宝剑”。 而在境内反恐方面,俄特工则频频取得硕果:不断将车臣恐怖头目斩落马下。西方媒体惊呼:“克格勃”正在重整山河。
普京下令报复恐怖分子
6月3日中午,一辆俄罗斯驻伊拉克使馆的汽车在巴格达遭一伙武装人员袭击, 4名俄外交官被绑架,另有1人被当场打死。6月19日,与“基地”组织有关联的伊拉克“圣战者协商委员会”在网上发表声明,宣称对绑架事件负责,要求俄罗斯军队立即撤出车臣,并释放俄监狱里在押的囚犯。6天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恐怖分子在一家伊斯兰网站上公布了3名俄罗斯人质被杀害的录像。
普京随即命令俄特工部门全力搜寻并消灭残酷杀害俄外交官的凶手。俄联邦委员会以148票赞成、0票反对,一致通过允许俄军和情报部门在境外采取反恐行动的有关法令。据透露,这一“复仇”计划正在实施,俄军情报总局和秘密特种部队已开始赴伊拉克搜寻凶手。
与此同时,俄罗斯特工在境内的反恐行动也不断传来好消息。7月10日,车臣头号恐怖分子巴萨耶夫在俄罗斯特工精心设计的一次秘密行动中被炸身亡。消息一经宣布,俄罗斯举国振奋,车臣总统阿尔哈诺夫甚至乐观地估计,巴萨耶夫死后,俄罗斯的恐怖活动将减少99%。数年来被俄罗斯政府视为最危险的4个车臣恐怖分子杜达耶夫、马斯哈多夫、扬达尔比耶夫、哈塔卜,也都已命丧俄特工之手。
车臣非法武装分子一度将俄正规部队拖得疲惫不堪,如今终于“栽”在了俄特工手中。这多少让苏联解体以来被歧视和排挤的特工们扬眉吐气,俄罗斯人也开始重新看待这些曾被他们视为洪水猛兽的克格勃。
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也在着手改变人们对俄特工的不良印象。总统普京授意联邦安全局制定宣传计划,拍摄几部反映本土间谍的电影,目的就是反击西方电影中对俄情报机构和特工人员的肆意歪曲和诬蔑。目前,耗资数百万英镑的俄版“007影片”《美女特工》正在紧张拍摄,女主角代号“90-60-90”,主演是俄罗斯名模阿娜斯塔娅·扎沃罗特约克。
一旦确定目标就不留活口
随着最近曝光率增高,神秘的俄情报机构和特工人员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
在俄罗斯的安全机关中,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对外情报局和联邦安全局无疑是最重要的三个,也是俄罗斯目前能够在境外实施追杀活动的情报部门,被称为21世纪的“克格勃”。这三大机构各自独立,工作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在世界各地拥有庞大的间谍网。
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又称格鲁乌,是俄军事情报系统的最高机关,被称为“情报侦察分析之王”。其情报人员能够完成包括战略侦察、间谍侦察、无线电技术侦察、间谍培训、情报分析等各种任务。伊拉克战争期间,普京曾评价:“他们的预测与每天的战事进展几乎完全相同”。对外情报局是执行境外追杀任务的主力部队,是俄境外情报的主力军。在世界情报界,它以心狠手辣而闻名,一旦确定追杀目标,就绝不留活口。联邦安全局的工作重点在国内,但近年来它的触角也开始伸向境外,主要针对反间谍、反恐等领域。据俄《消息报》报道,俄各级安全局的总人数已经由最初的8万猛增至20多万。大名鼎鼎的俄“阿尔法”特别行动队就归联邦安全局管辖。
据俄《生意人报》报道,俄罗斯特工部门在境外追杀行动的手法一般有“间接暗杀”和“直接清除”两种。为了不暴露身份,俄特工大多优先采取“间接暗杀”,如借助可靠情报,收买内线除掉目标。俄特工使用毒药的技术非常纯熟。他们一般将毒针或毒剂藏在日常用品或食物中,利用内线接近目标,然后伺机下手。2003年4月,车臣非法武装三号头目哈塔卜被俄联邦安全局特工的毒信要了命。据报道,俄特工收买了哈塔卜最信赖的心腹易卜拉欣·阿里,让他将一封涂有神经毒素的信件面呈哈塔卜。哈塔卜打开信件后不到5分钟就一命呜呼。据英国毒理学家分析,哈塔卜收到的那封信的信封和信纸可能被喷洒过一种致命的神经毒剂,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从而诱发致命的心脏病或窒息而死。
当“间接暗杀”的方式不奏效时,俄特工便要亲自出马进行“直接清除”。这时他们一般用无声手枪、遥控炸弹乃至导弹等武器来解决目标。
1996年车臣非法“总统”杜达耶夫就是在打电话时被呼啸而至的两枚导弹当场炸死的。“直接清除”的方式虽然最直截了当,但实施起来十分复杂,需要强大的情报网的支持。执行任务的特工往往冒着巨大的危险,一旦败露会引起很大的外交风波。2004年2月13日,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的两名特工先将炸弹从莫斯科带到沙特,后转运到卡塔尔,通过遥控装置将车臣“代总统”扬达尔比耶夫乘坐的汽车炸毁,使其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不过,实施暗杀行动的两名俄罗斯特工没能逃走,至今仍然在羁押当中。
最神秘的“超级间谍城”
据俄罗斯和美国媒体报道,近年来,俄从西方国家大量征召“志愿者”,还派出受过高级训练的间谍打入西方社会,长期对西方国家的官员和特工人员进行窃听,其人数已不亚于冷战时期。
在俄罗斯的间谍学校中,规模最大、最负盛名且最神秘的莫过于“卡兹纳”。“卡兹纳”位于古比雪夫城东南部约100公里处,占地42平方公里,规模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该校专门培训前往英语国家执行特殊使命的情报人员。整个校区被划分成“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区域,每个区域都按照相应国家的某个地区模拟设置环境。区内的所有商店、储蓄所、建筑物、餐厅、电影院、宿舍楼等,全部按照模拟地区或城市的风格进行设计和布置,与实地几乎毫无二致。学习期间,学员们必须熟练掌握发报、解除密码、加密、拍照等一系列技能。学员在这里学习和生活5至10年后,就直接派往目的国。
退役后侨居西方的俄前特工卡瓦罗夫克,披露了他在“卡兹纳”接受训练后前往加拿大潜伏并招募间谍的经历。卡瓦罗夫说,被选派到国外执行任务的情报人员,外貌必须与目的国居民十分相像,而且至少精通3门以上的外语,其中1门的会话水平要和母语一样娴熟、地道。卡瓦罗夫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4种语言,其中英语和法语水平堪称炉火纯青。
从“卡兹纳”毕业后,卡瓦罗夫被派往加拿大,任务是在加拿大军情部门发展间谍。他和一名早已潜伏在加拿大的女特工假扮成夫妻,以“约翰”夫妇的名义定居下来。为了掩饰间谍身份,“约翰”夫妇编造了履历,其中包括作为当地土生土长公民的身份证明材料。他们还拿到了驾照和其他一些证明个人身份的材料。随后,两人像普通加拿大人那样表面平静地生活着,暗地里却已经开始招募间谍,并努力不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注意。定居加拿大期间,他们必须同俄对外情报局保持联系,并至少每月回国一次汇报工作。对于一共发展了多少间谍,卡瓦罗夫守口如瓶。但他表示,成绩相当不错。
老特工变节,克格勃元气大伤
看着俄罗斯特工频频出击,西方媒体不禁惊叹:一度沉寂的克格勃又回来了。
克格勃特指苏联特工,是苏联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俄语缩写词。长期以来,克格勃具有凌驾于各级国家机关和领导人之上的特殊职权,甚至连国家领导人的电话都敢监听。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通过改组削弱了克格勃的权力。但这带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面对国内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动,联邦安全局束手无策;改组导致大量特工失业,他们中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则变成职业杀手或加入黑手党,甚至有人被外国情报机构聘用,大肆搜集俄罗斯情报⋯⋯
更让俄情报首脑们始料不及的是,一名资深特工竟带着满满6箱子绝密文件叛逃西方。
这个自动送上门的特工名叫米特罗欣,从1948年至1984年一直在克格勃总部工作,其中有30年是在克格勃档案室工作,管理最机密的档案。1972年,米特罗欣开始编辑克格勃第一总局的档案。从此时开始,他不断抄录和复制克格勃的绝密文件。最初几个星期,他回家后每晚都努力回忆档案中的名字、代号和关键事件,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由于这种方法太慢、效率不高,此后他开始在小纸片上写很小的字作记录,然后把纸片揉成团,扔到废纸篓里。到了晚上,他再把纸团找出来,藏在鞋子里偷偷带出办公室。由于保安只是偶尔检查一下他的手提包和公文包,从不搜身,慢慢地,米特罗欣的胆子越来越大。几个月后,他又把档案抄在一般的公文纸上,放在夹克或裤子口袋里带出办公室。晚上回到住所后,米特罗欣把记录藏在被子下面,每逢周末,再把这些机密文件带到远在莫斯科郊区的亲属家中,藏在地板下。
抄录档案的12年中,尽管米特罗欣不止一次被扣留搜查,但最终都化险为夷。
1992年,米特罗欣借东欧巨变、俄边防松懈的机会叛逃到西方。他将那些手写便条打印成稿并整理成册。这些情报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形容为“有史以来从一个情报人员手中得到的最完整、最全面的情报”,包括苏联和俄罗斯遍布全世界的数以千计的情报人员的详细资料,甚至有1918年的克格勃档案。这使得克格勃在国外的情报网遭到致命打击,一些隐藏很深、长期为俄罗斯效力的情报人员纷纷落网,克格勃因此元气大伤。
试图重现克格勃“辉煌”
不过,俄罗斯特工的处境在进入21世纪后迅速好转起来。这与普京总统不无关系。
克格勃出身的普京2000年继任俄罗斯总统后,俄国家安全机构改革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他大胆任用有克格勃背景的人,将他们安插到政界、商界的关键位置上。2003年和2004年,普京又先后对情报部门实施了几次大手术,俄联邦安全局逐渐收复“失地”,恢复了克格勃的大多数功能,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大大加强,特工人员数量也得到大幅扩充。
双料间谍汉森案,就是俄罗斯特工试图恢复昔日“荣耀”的极好例证。2001年2月18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官员汉森在与俄罗斯间谍进行秘密交易的时候,被美国特工当场按倒在地。据美国媒体报道,汉森向俄罗斯出卖的情报,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触目惊心的,甚至包括美国的核武器发展计划、电子侦察技术等众多绝密文件。
“红燕子”和“乌鸦”
俄罗斯特工之所以能在沉寂之后重新焕发生机,与苏联克格勃所拥有的雄厚基础不无关系。
苏联时期,克格勃是集情报、安全、保卫等职能于一身的超级安全机关,它不仅搜集外国情报,也对付国内异己分子。冷战时期,克格勃声名远播,成为世界情报机构中的佼佼者,在许多方面的表现甚至超过了劲敌美国中央情报局。
“色情间谍”称得上苏联克格勃的代表。女间谍被称为“红燕子”,男间谍被称为“乌鸦”。他们多以色情为诱饵,获取大量重要情报。他们的目标主要是政府要员、高级军官、外交使者、科学家、掌管国家秘密的机要人员和情报机关的工作人员等。
“红燕子”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玛加丽达·科涅库娃。二战时期,她为了获得美国原子弹的秘密,成功打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资深学者的小圈子,与当时已经60多岁的爱因斯坦发展出一段“恋情”。
1935年6月,普林斯顿大学邀请玛加丽达的丈夫、苏联著名雕塑家谢尔盖·科涅库夫为爱因斯坦塑像。玛加丽达借此机会来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初次见面,爱因斯坦就被玛加丽达的绝色美貌征服,此后两人过往甚密,甚至如胶似漆。爱因斯坦在后来写给玛加丽达的信中深情地回忆起两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我躺在沙发上,叼着你送的烟斗,在如水的夜色中,用你喜欢的铅笔疾书⋯⋯如果你不忙,赶快给我回信吧,让你的爱因斯坦吻你吧!”玛加丽达正是利用爱因斯坦对她的痴迷,圆满完成了使命,取得了大量有关导弹、核武器的尖端技术资料和绝密材料。
“红燕子”和“乌鸦”的出色“表演”,足以让古往今来的“色情间谍”们自愧不如。而这样的战绩则是靠异常残酷的训练得来的。
卡列尼娜曾是一名“红燕子”,她回忆了当初在间谍学校的训练情况。成为“红燕子”必须要接受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考验。走进学校的第三天,全校学生被要求到小礼堂看电影。影片刚一开始,黑暗中就响起一片惊恐的叫喊声。卡列尼娜也尖叫一声,用双手掩住了双眼。因为她看见银幕里一个赤裸的男人迎面走来⋯⋯叫声持续了好一会儿,卡列尼娜又听到了坐椅的噼啪声、开门声,有几个姑娘跑了出去。卡列尼娜犹豫了一下,决定继续坐在座位上。她又偷偷望了一下银幕,天哪!赤裸的一男一女正抱作一团⋯⋯卡列尼娜紧闭着眼睛,一直到电影结束。这时,校长突然出现了,命令他们返回教室参加考试。接到试卷一看,卡列尼娜傻了眼:要考的竟是刚才那部电影的内容。当时,卡列尼娜和她的同学们还都是不满20岁的小姑娘或小伙子。为了克服她们的心理障碍,教员让她们小组的四个女同学脱光衣服,互相观察。大家的脸都涨得通红,羞得低下了头⋯⋯
卡列尼娜还接受了一系列“意志力测验”:被突然扔进地下室的黑房子里,置于耀眼的反光灯下,黑暗中传来严厉的审问声、恐吓声。应试者还要接受盯梢、监视、摆脱敌人跟踪、建立安全接头点、及时转移等培训,并学会化装、接头、密码电报的接发方法等。
“乌鸦”的训练一样很严格。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间谍技能,学会使用间谍工具,还要精通心理学,掌握各种博得女性目标欢心的技巧。
如今,俄罗斯特工又一次大规模出动了,也许过不了多久,“克格勃”们又将在国际情报界掀起狂风巨浪。 (责任编辑:安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