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本报读者解读央行本次加息 并提出建议———
购房可选固定房贷
本报记者赵媛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昨天宣布,从8月19日起提高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5.85%到6.12%,提高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25%到2.52%。 意料中的今年第二次加息巩固了6、7月贷款放缓的调控效果。不过,专家认为短期内房价走高的趋势还难以改变。人大金融与证券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昨天为本报读者解读了此次央行加息背后的因素和影响,他建议购房者,由于按揭的成本仍有走高之势,购房者可以考虑固定利率贷款,而商业银行则应该积极推出国外已有的防止利率波动的衍生工具,如利率期货等产品,以减少贷款人承受的利率风险。
房贷增加不算多
对于此次加息产生的直接影响,专家为本报算了一笔账,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第一套房所有者来说,如果执行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基准利率的0.85倍),调整后的五年以上贷款利率为5.814%,比调整前的5.751%实际只上调了0.063个百分点。以一笔50万元、10年期的贷款为例,加息前月还款额为5488.71元,加息后为5504.44元,每月只多还15.73元。
除了需要多还贷款外,此次存、贷款的同步加息还使得我国居民存款利息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以一万元一年期定期存款为例,加息前:10000×2.25%×80%(扣除20%利息税)=180元,加息后:10000×2.52%×80%(扣除20%利息税)=201.6元,201.6-180=21.6元,一万元一年期定期存款一年的利息收入(税后)将增加21.6元。
短期房价不受影响
为了控制上半年贷款速度过快、投资增速过快的问题,央行今年第二次提高了利率。赵锡军表示,这一举措巩固了6、7月的调控效果。不过,由于幅度有限,短期内对房地产市场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房价上涨仍然是主要趋势。
不过他认为,今年的加息已经告一段落,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应该解决国内经济结构,以及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税收和汇率政策将是下一步的手段。此外,加息在理论上会吸引国际游资,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他表示,前一次加息只提高了贷款基准利率,在存贷利差加大后,一部分居民用来投资基金、股市等,这对于银行的资金来源造成压力,因此次调整是存、贷同步,不过,这对于消费并不是积极的影响。因为一方面,人们会更多地把钱存进银行;另一方面,对于贷款消费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心理打击。 (责任编辑:安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