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钛白粉厂四氯化钛泄漏》续:泄漏原因查明 记者采访吸入白烟送院检查
广州市紧急清查13家危化品生产储存单位,发出23份整改通知书
本版撰文 时报记者 朱蕾 刘妍 段一鸣 夏令 实习生 谢睿颢 通讯员 黄亮云 欧阳永晟 邱创泓 光辉 尚明 小刚 天宣
前日下午4时50分左右,天河区东圃石溪广州钛白粉厂(已停产)因拆卸机器失误,引起四氯化钛液体泄漏。昨日上午,广州市安监局和天河区政府均通报了事故情况,并于昨日下午前往市内13家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单位进行安全大检查,着重检查企业停用的设施设备,发出了23份整改通知书。
天河区通报表示,工厂周边200米范围内紧急疏散附近工地民工约200人,并通知300米以外的居民做好疏散准备。前晚21时15分,泄漏封堵。事故中除一名工厂员工稍感不适送医院观察外,未发现其他人有不良反应。另有一名消防队员在抢险过程中摔伤送医院治疗。
处理事故“四不放过”
据介绍,根据初步调查,广州钛白粉厂是广州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属下企业,2005年12月已停产,2006年8月,该厂将设备卖给江门市永祥盛五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事发当天,江门永祥盛五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在拆除后处理系统的四氯化钛储罐管道时,因操作不当发生泄漏,泄漏的四氯化钛(危规号81051腐蚀品)与空气接触生成白色酸雾。有关专家和施工人员采用水泥、泥沙和活性碳封堵等措施,已有效控制渗漏点。环保部门在现场布置6个监测点,从监测数据分析,数据均未超出安全标准的最高允许浓度。卫生部门也立即发出“急性四氯化钛烟雾吸入防护指引”。
对于广州钛白粉厂“8.17”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理,已由广州化工集团成立领导小组,配合有关区政府及安监部门依法对事故进行“四不放过”处理(事故原因没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并负责事故善后处理工作。还责成广州化工集团组织力量处理清理储罐剩余危化品及现场水泥、沙等覆盖污染物的步骤和方法,确保不发生二次事故。
清查全市废弃危化品设备
广州钛白粉厂四氯化钛液体泄漏事故发生后,广州市领导对此非常重视,要求对全市类似场所和相关企业进行地毯式排查整改,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市有关部门迅速行动,组成5个检查组分赴荔湾、天河、黄埔及市化工集团、医药集团等13家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并出台相关措施,预防事故重复发生。
据悉,事故当天晚上,市安监局局长梁醒虾连夜在南海召集参加全省安监局长会议的全市12个区、县级市安监局局长召开了紧急会议,要求各区、县级市要立即对本辖区内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尤其是对已停止使用的废弃危险化学品设备设施进行一次大清查。
昨日上午,召开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严格安全生产评价,严把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放。下午,市有关部门组成5个检查组,分赴荔湾、天河、黄埔及市化工集团、医药集团等13家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发出整改通知书23份,并督促限期整改。
硝酸容器无任何防护措施
昨日下午,记者跟随检查组来到位于芳村的恒业化工经营部。一进这家企业的大门,就能看见左手边摆放着两个残旧的气体容器,厂方有关人员表示是已经报废闲置的盐酸容器。再往内走,右手边是4个正在使用的硝酸容器,周围除了用围墙隔起之外看不到任何防护措施。随行的化工安全生产专家表示,这家化工厂几乎所有的容器设备周边都没有设置应有的沙池以及干粉等消防设施,化学品储罐区也没有设置防护堤:“如果化学品泄漏,会直接腐蚀到地面,要么会对现场的工作人员造成伤害,要么会污染到地面土壤。如果严重的,还会令到土壤松动,令容器倒塌,后果不堪设想。”检查组随后又在现场看到4支灭火器,但其中有3支已经过期,还有1支虽未过期但已失效。厂区内的防雷设施也不符合要求,从业人员的上岗证也不齐全。
针对这些问题,检查组当场开出整改指令书,要求该化工企业要在一个月内进行整改,所有危化从业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都必须持证上岗,并配备沙池、干粉等消防设施。同时,该化工企业必须在一个月之内在所有的储罐区周围安装防护堤,防护堤的规格必须保证在容器内化工品泄漏完毕后,还能保证与防护堤边缘留有15厘米的安全距离。
医生提醒 氯化钛烟雾吸入防护指引
1.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
2.如粘附到皮肤上应尽快用布或软纸将液体清除,然后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
3.出现眼部症状时,用温水冲洗眼部;
4.注意保持安静、休息,减少氧的消耗,保持呼吸畅顺。
消防中队长抢险受重伤
李盛元仍在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ICU接受治疗,病情趋于稳定
记者昨日从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了解到,在前晚化学品泄漏现场执行抢险救援任务不幸负伤的特勤二中队中队长李盛元,仍然在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据介绍,他的病情已经趋于稳定。昨日下午,受广东省消防总队总队长雷盛武、政委莫胜宝委托,总队政治处古主任到医院探望慰问了李盛元,并送上了慰问金。
将重型防化服留给队友
昨日在特勤二中队,坠楼前一直与李盛元执行任务的分队长王远兴向记者叙述了李盛元参与行动的整个过程。
当日下午4时59分,特勤二中队接到命令,随即出警前往钛白粉厂,李盛元作为指挥人员,直接参与前期侦检和疏散行动,在他和其他同事的指挥下,消防人员成功将现场周围的3000余名群众疏散到3公里以外的安全区域。在从厂里技术人员处得到情报后,李盛元与两名战士一起执行堵漏任务。
“李队身穿轻型防化服,将重型防化服留给了我们。”防化车班长马贯伟告诉记者,他们进入现场时,李盛元要求他们的手要紧抓对方的防护服以免失散。当他们用锥型聚乙烯材料堵住泄漏处时,只过了不到一分钟,由于气压太大堵漏材料就被顶了出来,而这时,钛白粉遇水产生的强腐蚀性材料已经将他们的防护服腐蚀了不少,李队长果断命令撤离现场。
关闭阀门主动走在前面
下午6时30分左右,在李盛元的要求下,一批新的空气呼吸器和气瓶从总部随增援到达了现场,及时送到战士们手中。7时,李盛元顾不得自己已经连续战斗了数个小时,与分队长王远兴两人一起冲进现场执行关闭阀门任务。
“让我走前面!”李盛元主动要求说,由于车间内部遍布浓烟,李盛元和王远兴一前一后摸索着前进,头灯和手提灯对提高能见度也无济于事。一路上,李盛元不时提醒王远兴“小心”。当到达二楼的房间时,走后面的王远兴只听李队长一声叫,再喊时却没有了回应。他心下一慌,马上原路下楼,却看到李队躺在一楼动弹不得。
“李队出事了!”多功能车班长毕宜鑫马上与王远兴将李盛元抬了出来,但见他头上、胳膊和大腿都有伤,由于骨折,防化靴只能用剪刀剪下!在前往医院的路上,李盛元意识还很清醒,他对毕宜鑫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除了我之外,其他参加战斗的战士有没有危险?”
“没有,李队你放心,先养好伤……”毕宜鑫的眼睛马上湿润了,他这时想起,自己敬爱的李队中午12时就接警出车灭火,下午3点回到营地,4点又出动,几乎没有休息过!
时报女记者吸入白烟送院检查
在别处采访时接到报告紧急赶赴现场,无防护导致呼吸道受损幸无大碍
前日,时报摄影记者杜翠在别处采访时,临时受命赶往黄埔大道东广东钛白粉厂现场,由于时间紧急,没来得及做任何防护就进入现场采访,而吸入大量四氯化钛,身体感到不适入院检查,文字记者何华高也感到头部昏涨。目前两人已无大碍,杜翠也只需休息两日就可正常上班。
“我们只想着怎么能拍到最好的图片,采访到最真实的新闻,也没顾虑危险。”两名记者赶到事发现场时,在广州钛白粉厂大门内外停靠了10多辆消防车和数辆警车,并不断有消防车赶到现场增援。消防员正全副武装进行抢险,由于大量浓烟铺天盖地,消防员一时无法靠近控制烟雾。而本报记者因为去南基途中采访而临时改道,因此一时无法做好最基本的防护准备,但考虑到要在第一时间采访到最真实的新闻,两名记者毅然冲进事发工厂采访。
“当时那白烟离我只有五六米远,在拍照时一刮风那些烟吹了过来,呛得人真难受。”虽然身处毒烟缭绕之中,但杜翠还是坚持手执相机在现场近距离拍摄。泄漏现场白雾笼罩弥漫方圆数公里、消防武警布置进厂内寻找泄漏源、消防武警身粘雾气从现场中撤出来、消防武警被气浪掀翻了……一系列现场图片就被真实记录下来了,呈现在读者面前。
“把最真实的新闻奉献给读者。”在信息时报这一秉承已久的传统面前,时报记者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我的嗓子现在很痛,都快说不出话来了。”摄影记者杜翠与文字记者何华高相继因吸入大量四氯化钛气体感到身体不适。经过医生初步诊断,杜翠嗓子干哑、喉咙肿痛系呼吸道受损所致。由于四氯化钛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会因一系列化学反应影响肺部,因此医生建议其做进一步检查。据了解,四氯化钛本身无毒,但腐蚀性强大,温度高,与水蒸气结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盐酸,大量吸入人体会对人的呼吸系统会造成破坏和损害,导致头晕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