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中国企业家喜欢做大做强的心态,我可不可以归为世界500强的病态心理?”这是昨日郎咸平在论坛上抛出的“破题”之论,而他的演讲题目正是“产业整合突破——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有经济学家中的“李敖”之称的他,依然选择了以“炮轰”作为演讲开头,他对“市场化”、“做大做强”、“多元化”等“锐意进取”改革词汇的批判,赢得了满堂喝彩。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
郎咸平称,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现在投资哪个行业最有发展前途。而他则统一用“哪个行业都没有前途”的答案来表示他的无奈。据他解释,事实上,在激烈竞争中,哪行都不容易做好。郎咸平认为中国企业家在经营中急于做大做强,而不肯精益求精并在成本控制、提升效率上下功夫,或者遇到困难后就急于转型,对此他显然并不欣赏。
在郎咸平看来,中国许多企业,缺乏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思维的严重落伍。许多被所谓的前景黯淡的“夕阳产业”所困,其实是由僵化的经营思维造成的。“我们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他以韩国的LG为例说,LG做的是传统家电行业,也是一般人眼中的夕阳产业,利润率极低。要谋求高利润的企业,通常对其不屑一顾,但LG却认准了该产业具有稳定的资金流量,并通过大力控制成本、降低产品不合格率、薄利多销等方式,迅速占领了世界市场,打造出规模经济,实现赢利。他认为,轻易地把某个产业定位为夕阳产业,谋求产业的更新换代,结果可能是将自己的市场拱手让给外国企业。
“保守”经营才能做大做强
郎咸平认为,“世界500强的病态心理”,反映的是中国企业家浮躁、投机取巧的心理。而在他的经营理念中,与短暂的经济效益相比,风险控制显然更为重要。他认为,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要素中,企业家经营思维的转变,被放到了最关键的位置。
因为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一些企业家在拥有资金、人才等资本后盲目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行业。他认为,资金、技术、人才、创新这些要素对于企业都很重要,但必须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如果陷入盲目做大的境地,就很难有稳健的经营,很难获得持续发展,从而不能最终在国际竞争压力下脱颖而出。“做强做大只能是经营结果,不能是经营目的。”
他认为,在选投资行业时,考虑能从中赚到多少钱的企业家,只是二流的企业家。而“踏实稳健、一步一个脚印、细致经营的保守企业家”,才是他的首选。郎咸平甚至鼓励企业家在投资时,要多做“不可行性报告”,也就是完成从利润模式向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
多元化之间互补有助防御风险
在昨日的演讲中,郎咸平指出,中国企业在发展到一定时间后,往往寻求多元发展,但并不易获得最终的成功,“中国现在还不具备都发展多元化的环境”。他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走多元化,获得预期成功的机会只有5%。即使摆脱环境制度因素,“企业一旦进入多元化,经营就会失控”也是常态,因为多项目同时启动,对资金的需求高,一旦遇到“打击”,很容易出现资金断链,德隆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认为,企业发展多元化要获得成功,就必须使所从事的产业之间实现互补,以抵御风险,实现稳定现金流的目的。“所谓互补就是我好的时候你坏,你好的时候我坏,我们可以互相抵消。”如从事低相关行业或低相关地域业务来有效分散风险,通过投资几种回报期各不相同的行业,或者经营某项有稳定回报期的业务,来获得相对稳定的资金回流等。
而通过对香港长江实业、新宏基、宏基造业、和记黄埔四大企业的案例分析,郎咸平提出,“未来卓绝的企业所走的路程应该是低负债、低成长、行业互补、现金流打底。”
郎咸平精彩语录
“我投资一个企业能赚多少钱?”我跟各位讲,如果这样考虑问题你只能是二流的企业家。要想的是,我投入到一个行业,一旦把它做跨了,应该用哪一个行业来弥补?
要敢写不可行性报告,找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说不做这个项目。实在发现理由不够说服自己不做的时候,再做也还来得及。
短暂成功的民营企业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因为很多时候是机遇好,碰到了好的切入点。真正有研究价值的是50年、100年的老店,一旦这种企业成功,必然会做大,所以不是它大才成功,而是过去几十年的战略积累才成功的。
如果各位有机会听到这些企业家谈他们的成功之道,问他们怎么成功,我相信他们的回答是因为保守而成功,而不是因为做大做强而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