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关“使用工行网银系统资金被盗”的事件经一些媒体报道后,令工行网上银行近2000万用户倍加关心网上银行安全问题。为此,记者就用户资金缘何被盗、工商银行在其中应当承担何种责任等网银用户和读者关心的问题,专访了工行相关负责人,以求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记者:您认为,工行“网银”用户资金被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工行相关负责人:事件发生后,工行网银专家就用户资金被盗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专家分析认为,媒体报道的网银受害者联盟资金被盗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每例的事实都特别清楚,主要是由于客户账号、密码等个人重要信息保管不善导致的资金损失。对此,工行非常能理解用户的心情,但同时也应该厘清银行与用户应该承担的责任。
记者:有人认为,“网银”用户资金被盗主要缘于工行“网银系统”存在漏洞,对此您怎么看?
工行相关负责人:这种说法明显不成立。首先,截至目前,尚未发生一起由犯罪分子侵入工行“网银系统”而导致客户资金损失的案件。如果工行“网银系统”确实存在漏洞,那么受害的客户就不应该仅仅是这些了。
事实上,犯罪分子均是通过各种非法手段盗取了用户的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后,再以客户身份登录银行的网银系统盗取资金。也就是说,一小部分客户资金损失的造成都是在用户端形成的,而非通过攻击或进入银行的系统造成的。对此,专家也一再提醒“网银”用户,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事实上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方面取决于银行系统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客户自身也要安全使用,两者有一个“不安全”,资金就会有潜在风险。
记者:目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用户使用工行网银被骗”,对此您怎么解释?
工行相关负责人:这种说法是一种误解,也具有很强的误导性。事实上,工行也是受害者。有些客户由于轻信或不小心,被犯罪分子盗取了账号、密码等个人秘密信息,然后导致犯罪分子以客户“真实”身份注册或登录网银,进而形成资金损失。整个链条非常清楚:这些客户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上当受骗的,而非在银行被骗。因此,资金损失的受害者不是“工行网银”的受害者,而是“不法犯罪分子”的受害者。
例如,在近期破获的一起网银案件中,犯罪分子攻破了一家小网站并窃取了该网站的客户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银行卡号等),而该网站部分客户在普通网站上的密码和网上银行密码设置相同,这就给了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还有一家公司的高管,将自己的银行卡和密码交给下属到银行办理业务,该下属利用银行卡和密码申请了网上银行,随后辞职并通过网上银行转移了该高管的资金。
记者:为保证客户安全使用“网银系统”,工行采取了哪些措施?
工行相关负责人: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既取决于银行系统的安全性,也取决于客户自身的安全使用。从银行端来说,工行采用了多重防火墙、1024位非对称加密算法的证书签名、SSL128位加密传输、实时扫描、实时监控、数据加密存放等一系列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从客户端来说,工行为客户提供了U盾、电子银行口令卡、防病毒安全控件、余额变动提醒、预留信息验证等一系列安全措施。特别需要再一次提醒的是,我们希望那些账户资金较多或支付业务较多的客户,都能办理U盾。办理一个U盾不足80元钱,却等于加了一把安全锁,即使客户的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被窃,若没有U盾,也无法将客户资金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