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17时25分,超强台风“桑美”登陆,尽管台州温岭滨海镇的罗氏果园正处“桑美”势力范围之内,但果园主人罗永海心里不慌。因为,早在半个多月前,罗永海的大部分梨已经卖光了。
罗永海的背后有座科技大靠山。 在新农村建设中,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让越来越多的果农不再惧怕台风,浙江农业专家培育出了系列早熟水果。
这也改变着浙江人的吃梨习惯。7月初,杭州人第一次吃到了今年上市的本地梨;两年前,这个时间至少在7月中旬;10年前,大约在8月初;而20年前,很多人印象中,刚吃到本地梨时,天气好像已经不太热了。
浙江水果形成抗台体系
今年7月初,当国内大部分果农仍在给梨园做常规养护时,浙江大富地农业发展公司就已经收获了一批表皮浅黄,单果重4两以上,糖度11度的早熟梨。
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落叶果树研究室主任施泽彬很兴奋。这批代号分别为420、518早梨的成功栽培,意味着浙江早梨的采摘期再次前移1个多星期,从而彻底避开台风频频光顾的7、8、9三个月。
喜讯接踵而至,今年8月初,早甜葡萄、翠绿梨双双通过了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现场考察,加上近年来已经广泛栽种的京亚葡萄、矢富罗沙葡萄等早熟品种,浙江省夏季果系已经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抗台体系,果农们将这些早熟品种戏称为“抗台水果”。
一次台风折损过半
西瓜、梨、葡萄为浙江夏令水果的主要品种,因为生长习性的不同,后两者极易受台风危害。1995年以前,黄花梨的种植规模占到了全省梨产业的一半以上。不过,黄花梨采摘期一直延续到9月中旬,巨峰等葡萄也约在8月份才能进入采摘期。8、9月份恰恰是台风多发季节。
浙江省农业厅经作局水果科孙钧科长回忆,2003年的一次台风过后,他在温州乐清一带果园救灾时亲眼目睹,已经长到3两多重的梨果大部分都被吹落。而1988年的一次强台风更使温台两地的果园遭到了灭顶之灾,90%的果园当年没有收成。
十年两次提速
1997年4月初,杭州市瓶窑镇大观山果园两棵梨树刚刚开花,就迎来了省农科院的几位梨树专家,施泽彬亲自将翠冠梨的花粉人工授至西子绿的柱头上。翠冠和西子绿的杂交后代在1999年首次挂果,成熟期比翠冠还要早一个多星期。
这一新品随后被引种到丽水松阳、杭州富阳等地。今年,这批梨树首次量产,并推广到越来越多的地方。
在新一代早熟梨之前,浙江夏令水果还有过一次“提速”,即1995年,早熟梨“翠冠”的栽种。
在这10年时间里,西子绿、清香、翠绿、京亚等新的早熟水果品种陆续登场。在全省常规栽种的20多种梨中,早梨的产量占到了一半以上,平均采摘期提前了半个多月。
产量逐年稳定
根据浙江省农业厅经作局的统计,2004年浙江省梨的总产值为5.4亿元人民币,2005年为5.95亿,今年至少超过6亿,目前,梨的种植面积为40万亩,大部分为早熟品种。同期葡萄产业也从4.8亿增至6亿以上。
孙钧说,“浙江省夏季梨和葡萄两大主要水果3年来稳步增长,除了种植面积扩大外,不断提前的成熟期也是重要因素。果农不仅可以卖出好价格,还能避开台风的危害。随着科技含量的提高,早熟水果的品质也得到了保证。”
(记者蔡坚瑞 周涛 都市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