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学应该尽量变换一下思路,重培养、少管理,不要处处束缚大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大学向世界一流靠近。
上一周,有两个有关中俄青年和教育的论坛在哈尔滨举行。 一个是中俄青年友好论坛,一个是中俄高等教育论坛。前一个论坛的参与者主要是中俄两国的大学生,后一个论坛则是中俄两国著名高校领导者之间的一次聚会。《生活报》记者对这两个论坛的情况做了大量的报道(其中的部分报道参见今日《生活周刊》7版、8版),记者也参与了采访,因此有了一些感慨。
而之所以产生感慨,是因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林建华教授的一番话。当记者问林教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时,他说:“北大致力于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但这并不只是大学的事情,教育体制和社会同样有责任。大学在这方面当然不能推卸责任,但这真的不只是大学的事情。”
由此可见,我们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十分推崇,但面对体制方面的问题却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因为大学并不能超越这些而存在,耶鲁大学的校长来华时曾说过,耶鲁大学最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种教学精神与动辄处处束缚学生、“管理”学生的作为有着天壤之别。
创造的能力和创造的精神不是说有就有、想要就要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你不可能一边让学生事事听话,一边又要求他们有过人的创造力。国内的高等教育者同样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问题。但创立一个良好的教育体制谈何容易,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大学有时更像是机关、衙门,而不是学校。
就拿北大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来说吧。首先,假期的时候学校都不让慕名而来的中学生入校参观,因为这样会影响它的环境。但美国的大学不会,他们恨不得全美的学生都来参观。因为学生来学校参观就会对学校产生感情,然后就愿意报考该校,这样的学校才有好学生,才有竞争力,以后才会有更多毕业生捐款。还有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丘成桐先生“炮轰”北大的事件。北大至今不能公开其招聘教授的详细资料,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网友都认为北大不可信。现在的北大其实显得很可怜,因为是它成立至今,声誉最令人怀疑的时刻之一。从这些事情上看,中国最好的大学离世界一流还差得很远很远。
来哈的俄罗斯大学生曾对记者说,俄国的大学生在假期里有一周的时间可以管理大学,甚至可以作为副市长管理莫斯科市。我觉得我们的大学既然在总体上不能有太大的变化,不妨借鉴一下俄罗斯的做法。倒不是说一定要让学生管理学校、管理政府,而是应该多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们的大学应该尽量变换一下思路,重培养、少管理,不要处处束缚大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大学向世界一流靠近。
(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