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记者 顾雯)上周我市不断遭遇强雷电袭击,防雷专家表示,今夏雷电之多、强度之大均为多年少见。专家呼吁,比起现代化高楼,古城南京的文物建筑更需穿上“避雷衣”。
今夏雷电强度多年少见
8月15日,我市电闪雷鸣、雷雨大作。 梅园裕德里15号里,10多户居民的家电被雷击坏。8月16日,在雷声和闪电下,小火瓦巷一个变压器着火;板桥、西善桥地段30多条高压线断线,附近小区供电中断。目击者称:“这么强的雷电,20年未见。”记者从省气象台了解到,今年夏天我市已经遭遇了4次强雷电,而普通等级的雷电,平均每隔4—5天就有一次。省防雷中心专家表示,今夏雷电天气出现的次数、强度是多年来少见的。专家解释,今夏雷雨之所以多发,主要是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造成的。夏季由于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吸收热量后,温度迅速上升,高空一旦有冷空气入侵,整个大气环境形成了“上冷下热”情形,上下层的温差引起云层中强烈对流,而带来了阵雨、雷电。省防雷中心专家介绍,南京是典型的雷电灾害频发地区,每年平均雷暴天数达到32.6天,几乎每隔10天就出现雷暴天气。从灾害损失上来看,2004年南京因雷击遭受的损失超过了2700万,比两年前的数额增加近1000万。而去年这一数字已超过了3000万,雷击损失呈上升趋势。
雷电“偏爱”古树、高塔
专家介绍,在雷电多发的季节里,相较于现代化高楼,文物建筑对于防雷其实有着更高的要求,也更需要“保护”。国家重点一级文保单位和一些易燃易爆的单位一样,防雷要求是最高的一级,即便是省级文保单位,防雷要求也在二级以上,它们都远高于民宅的三级防雷要求。与现代建筑物怕感应雷不同,文物最怕的是直击雷,雷电直接在文物建筑上“炸开”,具有极强的破坏性。省防雷中心检测科副主任杨宾介绍,直击雷“偏爱”高高耸起的建筑。因此古塔塔顶、高大的古树都容易成为雷电的“落脚点”,而且古塔多为木质结构,和古树一样,一旦被雷击中,容易燃烧,因此这些地方最需要进行雷击防护。
古塔本身已有防雷设施
防雷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建筑历经千年保存至今,古代人民其实已经为其做了雷电防护。市文物局专家介绍,古代人民在建筑高塔的时候,塔尖顶上多数涂上了金属膜或鎏金。塔角上制成动物形状的瓦饰冲天装设,都起到了避雷的作用。但这些防雷措施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地抵挡雷电的袭击,文物建筑还需“穿上”现代的高科技“避雷衣”。杨宾说,虽然文物建筑更加需要“避雷衣”的保护,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动到防雷部门申请检测防雷设施的文保单位极少。尽管目前并没有对防雷设施进行定期检测的要求,但文保单位最好能主动申请防雷“年检”,确保文物的防雷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