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央行选择了一个周末的日子果断出手: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加息,仍属微调性质,显示了央行决意要为偏热的经济“泼一瓢冷水”并同时呵护宏观经济运行的良苦用心。
进一步提高资金成本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央行加息时机有点让人意外,但“这是正确的决定”。他说,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但流动性仍面临很大压力,因此政府应该紧缩货币政策。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发展,但不容否认,当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过猛、对外贸易结构失衡、能源消耗过多和环境压力加大等。
尽管国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使得7月份的经济数据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调。但是,在当前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民间机构都具有强烈投资冲动的背景下,这种回调究竟具有多少稳固性,确实让人难以肯定。何况,经济偏热的迹象在一些行业还表现得十分明显。稍有不慎,前期的宏观调控成果就可能功亏一篑。
事实上,央行负责人此次在解释为何加息时也明确表示:“根据当前社会总需求扩张势头仍很强劲的情况,为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效果,有必要在收回流动性的同时,加大对资金需求方的调节,利用利率杠杆适当抑制投资和信贷需求的扩张。”
换言之,加息的要义,就是提高全社会的资金成本,为当前仍显偏热的宏观经济“降温”,确保长期较快运行的宏观经济,能持续、平稳、协调发展。
加息效应有待观察
著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发布信息认为,加息及此前已经采取的行政性调控手段,“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增速近期回落至一个更为可持续增长的水平。这令我们对中国政府有望成功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性的预期增强”。
但是,不少市场机构和此间专业人士也表示,加息的政策效应如何,尚需进一步观察。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此次加息属于微调性质,虽说加大了全社会的资金成本,但程度毕竟有限。在当前资金成本远低于投资回报率的市场中,这种微调能取得多大效果,能不能一步到位地为偏热的中国经济降温,现在还难以确认,必须看实际效果才能予以确认。第二,当前推动经济偏热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指望加息之类的货币政策,来“毕其功于一役”,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红花虽好,仍需绿叶扶持。当前迫切需要打“组合拳”,在货币政策之外,还需要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同步调控。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无论从加息本身还是从多种调控手段的配合上,此次加息的政策效应都需要进一步观察。“根据宏观调控的效果,不排除后续的其他行政性或市场性的调控政策出台的可能性。”此分析人士说。
对楼市是一种警告?
虽然“剑指宏观经济”,但最直接的影响总是最先在微观经济领域显现出来。同以往任何货币政策出台一样,人们最先关心的总是,加息会对股市、楼市、汇市构成怎样的影响?对此,哈继铭的观点是,加息对股市、地产和外汇市场影响可能不会很大。
但是,加息这样的宏调手段,终归不可能“击水无痕”?不少专家认为,由于此次加息仍属“适量微调”性质,因此,其对股市、楼市、汇市的影响,可谓“长短效应各不同”。
楼市正是此次加息重点针对的领域。回首从“国八条”到“国六条”的楼市新政策,管理层一直在努力阻止着房地产泡沫的进一步膨胀。但是,房地产市场似乎对政府调控的决心反应迟钝,不少地方的楼市行情竟走出“调控声声急,价格节节高”的态势。因此,此次加息,被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是对房地产市场的“一种警告性措施”。
对于股市,加息历来被市场视为重大“利空”。因此,有市场人士评论说,加息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即8月21日,将是一个“黑色星期一”,并可能对下周股市构成冲击。
但是,如果将加息放到一个较长的股市周期中来考量,加息对于股市的冲击,更多是心理上的,在资金面上对二级市场不会构成变局。西南证券研发副总裁周到则认为,“由于市场预期的提前消化作用,对于股票市场的最终影响不会很大”。
此次加息对于汇市的影响,来自市场上的各方观点几乎趋于一致。那就是,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兴业银行资金交易员余屹表示,短线来看,此次加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投资人民币的吸引力,这无疑将提升人民币汇率水平。
其实,任何一项宏调手段的选择,都是在利弊权衡中的取舍。对于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而言,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加息无疑是整体效应最优化的一个选择。标准普尔评级服务机构就表示,央行此次加息“降低”了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