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米安重组”再催国内钢铁业整合
文/杨大毅
两大钢铁巨头的合并,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据悉,世界排名第一的米塔尔将以270.4亿欧元收购排名第二的安赛乐,两大巨头合并后,年钢产量将超过1亿吨,约占全球钢铁市场的10%。
中国是世界第一钢产大国,目前钢铁年产量占全球份额的30%左右,两大钢铁巨头的重组,无疑会对世界及中国钢铁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钢铁航母如何炼成
上个世纪初以来,全球钢铁工业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重组,前三次的钢铁业重组分别确立了美国、日本、欧洲的钢铁强势地位。21世纪伊始,世界又在进行第四轮的钢铁业重组。这一轮主要以米塔尔和安赛乐这两大钢铁企业的持续并购活动为重点。
安赛乐(Arcelor)是2001年2月由法国于齐诺尔、卢森堡阿尔贝德和西班牙阿塞雷亚3家钢铁企业合并建立,总部设在卢森堡,钢的产能达到4600多万吨。在这之前,3家企业又分别由12家公司相继合并而成。
米塔尔集团(Mittal)的扩张速度和规模发展更是惊人。该企业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主要采取收购兼并钢铁企业的方法,使产钢能力快速增长。之后在2004年由注册于荷兰的LNM集团(由米塔尔家族控制)与英国的伊恩帕特国际集团合并组建米塔尔钢铁集团,次年又将美国国际钢铁集团公司收归名下。2005年钢产量为4989万吨,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钢铁集团公司。
2006年初,米塔尔提出收购安赛乐,对欧洲乃至世界钢铁业都产生了震动。几经磋商,在米塔尔将每股报价提高到40.40欧元,并做出适当让步后,于2006年6月,安赛乐股东大会终于批准了与米塔尔的合并,新组建公司的名称为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Mittal)。合并后其拥有遍布27个国家和地区的61家钢厂,产能超过亿吨,远远超过了2005年世界排名第三的日本新日铁公司(钢产量3291万吨),成为名符其实的巨无霸型钢铁企业。
米塔尔和安赛乐同样重视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并购。合并前,2005年米塔尔已完成了对湖南华菱管线股份公司部分股权的收购,持股比例达到36.673%,仅比华菱集团少一个百分点。安赛乐紧随其后,拟收购山东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与莱钢集团各占38.41%,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待批。此外这两家国外企业还同国内其他钢铁企业密切接触。
其实两钢铁巨头的合并只是近一个时期国际钢铁业兼并中出现的一个高潮。主要发达国家钢铁企业的国内并购已基本完成,正向跨国并购迈进。纵观欧美、日韩大钢铁企业的成长历程,几乎都是通过购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发展起来的。除合并后的米塔尔和安赛乐下属的钢铁企业遍布全世界之外,欧洲钢铁工业经过几轮兼并、联合,现基本只有英国的康力斯、意大利的里瓦和德国的蒂森克虏伯等为数不多的企业;北美从2002年起进入并购重组阶段,形成了美钢联、纽柯钢公司和美国国际钢铁集团(现已并入米塔尔)三巨头的格局;日本战后原有50多家钢铁企业,调整为新日铁、NKK、川崎、住友金属和神户五大企业,2002年NKK与川崎合并建立JFE公司,近期又形成了新日铁等3家组成的联合体和JFE两大集团框架;在韩国,浦项一家钢产量长期占60%以上,更是一枝独秀。
并购带来巨大冲击
近几年世界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已发展成全球性的浪潮,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在当今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下,通过并购实现企业巨型化和全球化的目标,已成为跨国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模式。
尽管全球钢铁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但与上下游行业相比,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如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占有市场份额超过70%;全球前5位的汽车生产商的市场份额接近60%;在造船业中,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3家国际市场份额也达到了32%。而国际最大5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的市场份额仅为18%。这种现状使钢铁企业与上下游的价格谈判处在弱势地位,不能控制原材料和产品价格的主动权,这也成为米塔尔和安赛乐合并的重要起因。
两家钢铁企业合并,将对世界及我国钢铁业产生深远影响和一定的竞争压力。
首先其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合并后,安赛乐-米塔尔拥有西欧22%、北美23%、东欧及独联体18%、非洲15%的市场份额。
其次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过去米塔尔收购的企业以普通钢材生产厂为主,而安赛乐则多年以高端产品居多,合并后互相弥补了不足,势必对我国钢材市场带来冲击,也对国内产品出口造成压力。另外巨型企业在产品定价和原料采购方面具有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导市场走向。
此外安赛乐-米塔尔对亚洲地区具有较强的扩张欲望,合并后将以更强的实力,谋求大举进入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对于中国的策略则更注重采取并购现有钢铁企业这一“短平快”的方式。
米塔尔和安赛乐的合并,已引起了一些主要产钢国家的重视,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一是采取防御措施,制定相关政策,预防国外钢铁企业的并购行为;二是积极磋商、整合资源,加快国内钢铁企业的战略合作和联合重组。如日本的钢铁企业准备在遇到恶意收购时,启动“毒丸计划”,即原股东按一定比例无偿获得认购权证,再以优惠价格将认购权证换为普通股票,以摊薄股权。而收购者的认购权无效,从而使其持股比例稀释,无法达到收购目的或提高收购成本。
国内钢铁业集中度不增反降
近些年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较大成就,钢产量2005年达到3.49亿吨,占全球总量的30.93%。但同国外相比,却存在产业大、企业小的状况,产业集中度偏低。
我国钢铁企业约4000家左右,但2005年产钢超过500万吨的企业只有18家。排名第一的宝钢集团为2273万吨,在世界钢铁企业中排名第6,钢产量不足安赛乐-米塔尔的1/4。从2005年主要产钢国家(地区)前5位产钢企业占本国(地区)总产量的比重来看,日本为64%,美国为51%,俄罗斯为79%,欧盟为74%,我国仅为21%。即便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原因,钢铁产业集中度低的状况仍十分突出。而近年产业集中度不仅没有提高,甚至还有分散化的趋势。这与钢铁企业大多注重自身扩张、忽视携手联合的发展模式分不开。
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直接导致了钢铁行业诸多问题的出现,如产业布局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低、项目盲目投资、单位能耗高、市场无序竞争等。最近国家加大控制钢铁等行业投资规模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够明显。从深层次分析,产业集中度低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国外很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主要动因正是源于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以及企业竞争激烈。兼并重组之后,企业规模变大、个数减少,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容易协调,统一行动。在供应过剩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能自觉、主动通过减产行为和协调价格来稳定市场。
钢铁企业发展到今天,必须要放弃单纯依赖企业自身发展和调整的误区,与其不断被动地应付市场变化,不如抓紧有利时机加快兼并重组。正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罗冰生常务副会长指出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是造成钢铁工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根本原因之一。而加快推进钢铁企业跨省市、跨地区兼并重组,是解决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中矛盾的根本措施。”
重组步伐开始提速
国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问题已引起了中央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温家宝总理在鞍本钢铁集团成立时曾作出批示:“目前钢铁业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要以联合重组为契机,加快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对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提出了原则性意见和具体目标: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实现钢铁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到2010年,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
随着国际兼并重组和国内市场形势的变化,钢铁企业老总们也形成了共识。认为:钢铁工业要走理性发展之路,企业联合重组已是大势所趋,成为目前国内钢铁行业所面临的最为迫切的任务。产业集中度过低的局面不利于我国钢铁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国际钢铁巨头也会乘虚而入。
从国内看,也不乏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成功范例。1998年宝钢与上海冶金、梅山集团实现了联合重组,新宝钢集团组建后,充分发挥主体企业核心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进行结构调整,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大幅提高,2003年进入了世界企业500强,2005年又以215亿美元的销售业绩跃居296位。
我国特殊钢企业竞争力弱,近几年经过整合,大连特钢、抚顺特钢和北满特钢组建起东北特钢集团;兴澄特钢、大冶特钢和石钢均由中信泰富控股,再加上宝钢所属的特钢企业,使特钢产业集中度大大提高,市场控制力增强。在目前市场不稳定的形势下,产品价格比普钢波动小,相对稳定。此外湖南3家钢铁企业成立华菱集团,四川以攀钢为核心整合了省内钢铁企业,也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近期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步伐明显加快。首钢和唐钢共建河北曹妃甸钢铁基地,由鞍钢、本钢组建的鞍本集团挂牌,河北唐钢与宣钢、承钢重组,鄂钢、柳钢相继并入武钢,宝钢同马钢及新疆八钢联盟等。最近又从山东省国资委获悉,山东省将吸收产钢各超千万吨的济钢和莱钢,组建山东钢铁集团,整合已进入实施操作阶段。
即使过去散乱的民营钢铁企业也开始朝着联合方向发展。河北省的民营钢铁企业逐步整合重组,中国最大的钢铁民营企业江苏沙钢集团和复星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可以预期中国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在未来一个时期将有较快的发展。
让重组更有效率
目前主要产钢省市钢铁企业的联合进展比较顺利,但跨地区的联合却遇到了一些障碍,进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主要有企业隶属关系、现行财税体制、产权关系差异、企业员工安置、配套改革滞后等诸多问题影响。
面对上亿吨钢铁巨头的出现,中国既没必要恐慌,更不能熟视无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使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迈的更快、更大一些。要积极创造条件,打破区域界限,组建5000万吨以上乃至1亿吨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这样才能与钢铁第一大国的地位相匹配,才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联合重组,既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又要政府积极推进;既要尊重企业意愿,又要体现出资人意志。目前大多数钢铁企业还是国家控股,没有政府的牵头和推动,各方面利益关系很难协调,联合重组很难真正实现。
大企业有人才、产品、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应成为组织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目前宝钢、鞍钢和武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也有愿望积极介入钢铁行业的联合重组。
同时应鼓励钢铁企业同上下游企业纵向联合。企业条块分割的格局已打破多年,但跨行业大企业联合的案例并不多见。同上下游企业联合,延长产业链,既有利于原料供应、产品销售,又可向多元化经营发展。
理性看待民营、外资参与国有企业联合重组,鼓励、引导他们参与。这有利于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产权结构多元化的体制。我国钢铁企业已具有相当竞争实力,从产业战略安全考虑,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动权要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钢铁企业联合重组要注重实效,加强联合后企业的整合,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同时更要重视合并企业深层次的融合,形成内在的凝聚力。
(作者单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