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黄龙,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想起偏居延安东南一隅的那个仅有5万人的小县、穷县。黄龙年财政收入六七百万元,仅够全县财政供养人员一个多月的工资。为此,有人形象地将其总结为:“一个市的面积,一个县的机构,一个镇的人口,一个村的收入。 ”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贫困县,近两年引资4亿多元,超过建国以来全县财政收入的总和。如今,县城面貌变了,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了。
让黄龙人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炎炎夏日,记者来到黄龙,深深地被县城巨大的变化所吸引:新修的水泥街道宽阔整洁,时尚的街灯、地灯,盛开着鲜花的行道树,设施齐备的休闲广场,中心街一街两行的开放式围墙……无不赋予县城浓浓的现代气息。
然而两年前,这里的主街道还是已有10多年历史的柏油路,坑坑洼洼破烂不堪。路两旁的水泥电线杆上绑一根伸出去的铁棍,末端装上灯泡,就是路灯了。一到晚上,整个县城一片昏暗。说是县城,其实与一些大县大一些的乡镇没有多少差别。
“如果按照‘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发展观,黄龙永远发展不起来。”谈起变化县委书记孙继平深有感触:“必须逆向思维,‘办多少事筹多少钱’,设定目标不动摇,围绕目标去筹钱,这样黄龙才会有大发展。”
为此,他们确立了关系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做好发展规划,动员全县上下叩门招商、争资引项,并把此项工作作为“无形产业”大力开发,从而迅速找准了破解资金难题、发展县域经济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003年,投资486万元建设面积1.3万多平方米的人民广场破土动工,并于2004年国庆节投入使用。设施超前的体育场、灯光球场也于今年“七·一”落成。2004年5月,投资890万元的县城供水改造工程破土动工并于1年后投入使用。工程采用了日、德先进的净水设备,不仅大大改善了供水水质、提高了供水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地方病的防治及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黄龙穷,钱来得不易。我们本着对上面的感恩之心和对群众的负责之心用好每一笔资金。不管钱多钱少,给了黄龙就顶用。”之前就在县上担任领导职务的代县长刘亚宁如是说。
修建人民广场预算600万元,结果建成只花了不到500万元。对每一张建设图纸,时任县长的孙继平都要亲自审定。对于建设所用物资,建设单位先把同类产品的价格从互联网上搜索出来一一比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到西安货比三家,选购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广场所用的射灯市场报价3万多元,采购人员软磨硬缠,硬是把每个射灯降下来七八千元,惹得卖灯具的老板连喊:“甭压了甭压了,再压我就赔咧。真没见过你们这样给公家买东西!”
县城的美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带动了地价的飚升和房地产开发。路面刚一修好,步行街阜元街的临街两亩多地就被安徽房地产开发商相中,拍得140万元,平均每亩50万元。县城中心3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也被炒到了10万元。
核桃、玉米:黄龙靓丽的“名片”
尽管耕地总面积不大,农业人口只有3万多人,但黄龙人还是把核桃、玉米种植得远近闻名。
2006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与延安人民共度佳节,以个大皮薄、仁满脂丰而闻名的黄龙薄壳核桃被特选为接待佳品。其实早在5年前,黄龙就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称号,之后,又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中国矮化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县”,取得了“中国有机食品认证”。去年,黄龙“圣龙”牌核桃产品取得入超条码和有机食品认证,成功打入北京、上海、西安等地超市,一直高价位供不应求,产地售价即高于北京、上海核桃批发市场同等质量核桃价格。
目前,全县共有优质核桃基地12.5万亩。“黄龙县优质核桃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星火计划和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优质核桃生产技术示范”项目和“核桃标准化安全生产示范”项目被列为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去年,全县核桃总产量2900吨,产值45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400元。黄龙人的目标就是像洛川发展苹果产业一样,坚持不懈地发展核桃产业,把黄龙建成核桃专业县。
与核桃同样远近闻名的还有玉米。黄龙常年种植玉米12万多亩,人均3.4亩,平均亩产650公斤。在生产中,当地农民总结出了“良种混交、合理密植、一炮式施肥、化学除草、机械化耕作”等经验,使得玉米年年高产稳产。
以玉米闻名的三岔乡,全乡12个行政村6061口人,去年种植玉米4.5万亩,全乡农民人均玉米纯收入2780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70%,有40户农民在外乡甚至外省包地百亩以上种玉米。
村村通沙石路:让农产品身价大增
7月中旬,一辆装载量10多吨的大卡车开进了界头庙乡界子河村,将村上的鲜桃运往广东东莞。这是界子河村的鲜桃首次出省。卖桃的村民开心地说:“多亏县上给我们修通了路,才有大客商到村上来。”
黄龙人口稀少、地域广阔、经济基础差,导致交通基础薄弱。从2003年开始,县上先后开工49个交通项目,投资1.4亿元。去年,全县提前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沙石路的目标。
“路修好了,我们心里就踏实多了,也不熬煎下雨走不成了。”三岔乡木昌桥村村民沈正学的话代表了绝大多数村民的心声。
木昌桥村原先的村路只能过三轮蹦蹦车。路上一个大坑连着一个大坑,一不小心平路上都能翻车。去年平整了路基铺上沙石之后,大卡车开到了村民家门口。
“我们村以种玉米和苹果为主。以前路不好,来的客商少,有人来买就得赶紧卖。和别的村一样的玉米,1公斤总比人家少两三分钱。再加上雇车出去买肥料、雇车往外运粮食的钱,一亩玉米少收入五六十元。”沈正学说:“路好了等价,现在价钱不合适就不卖。化肥站也是直接把化肥送到村上,给我们卸到院子里。”
“就连娃娃上学都享福多了。”村民们七嘴八舌:“我们这儿是胶泥路,一下大雨粘得连拖拉机都走不成。小娃娃上学要大人打着伞送,有时候滑得走不成还要大人背。现在给出租车司机打个电话,一会儿车就来了。”
去年玉米丰收加上卖了个好价钱,木昌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多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500多元。同样,黄龙的苹果、板栗、烤烟等农产品,也都随着路况的改善而身价大增。
(本报记者 元莉华 本报通讯员 赵来喜 王天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