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沈阳市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期间,中共沈阳市委副书记苏宏章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是属于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广大青年技能人才的共同荣誉,更体现了团中央对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力支持。 对此,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投入,强化保障、抓好落实,推动“基地”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团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基地”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谈及这一年来的“基地”建设情况,苏宏章表示,“基地”建设主要呈现出了三个特点。
强化保障,提供支撑,实现了“基地”建设的高起点开局
为保证“基地”建设的顺利启动,沈阳市委、市政府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全力支持,投入上给予保障。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陈政高同志明确指出,全市对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要给予大力支持,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全国技能培训高地。
沈阳市的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基地”落户沈阳,是团中央对“沈阳技能”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沈阳技能”再次叫响的殷切期待。对于“基地”的定位,不仅要发挥好沈阳在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而且要放宽眼界,为全国培养更多的青年高技能人才,从而深入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落实,为打造高技能人才“中国制造”的品牌作出积极贡献。
苏宏章介绍,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好“基地”极为关注,并在机构、人员和资金上给予保障。为此,组织成立了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团市委,并专门增设一名正处级领导职数。市财政还为“基地”建设投入了专项经费500多万元,并已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到党政人才工作的统一规划,并以“两办”名义下发了《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作指导意见》,对“基地”在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凝聚、使用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为做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加强探索,注重创新,保证了“基地”建设的高标准运行
苏宏章书记告诉记者,作为一项全新工作,要建设好“基地”,就必须加强探索、创新载体、建立机制、做大平台,为“基地”的运转提供动力。
首先就是要完善运行模式。在准确把握我国产业工人技能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内外技能人才培养经验,经过深入研讨、反复论证、几易其稿,出台了《2006—2010年基地建设五年规划》,明确了“基地”建设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发展定位和运行模式,使“基地”建设一开始就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其次是注重规范管理。为保证“基地”工作的各个环节衔接到位、岗责对应,“基地”制订了培训、竞赛、鉴定等相关制度规范,采取目标管理考核,使“基地”在有效管理和监控下良性运行,初步实现了人、事、物相宜,权、责、利相合的目标。同时,开展了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为内容的学习教育培训活动,组织人员参与工作流程的设计和优化,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再有就是创建培训载体。为充分发挥好“基地”在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基地”着眼于高校学生“加强实践技能,提高生存本领”和青年技工“带着问题来学习,拿着成果去实践”的双重需求,面向全国推出了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培训项目,通过举办“双证”培训班,为青年学知识、学技能创造条件。目前,有84名青工和41名大学生参加了第一期的“双证”培训班。“双证”班将采取循环办班的方式,力争用5年的时间,为社会培养1000名学员。
深化内涵,放大效应,推动了“基地”建设向高水平迈进
苏宏章表示,为把“基地”做大做强,沈阳牢固树立“大基地”理念,不断深化“基地”建设内涵,放大“基地”功能和效应。为此,坚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与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相结合。为实现对企业青工培训工作的有效衔接,造就一支高、中、初级结构合理的青年技能人才队伍,我们把企业对青工的培训纳入“基地”的发展规划,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青工进行强化培训,并进行技能鉴定。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了青工技能交流活动,引导青工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一年来,有1876名技工接受了技能鉴定,有58人破格晋升为技师、高级技师,成为工业生产一线的骨干力量。被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创造全国齿轮加工精度之最的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青年技师徐强,就是其中的一位。
二是与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相结合。为适应大规模培训青年技能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整合了教育培训资源。除在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一航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首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外,又扶植了10家企业建立新的培训基地,并把正在建设的6所万人职业技术学校及其他技能培训机构,按工种、有选择地命名为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实训基地。
三是与传承沈阳工业文化相结合。作为老工业基地,沈阳有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打造工业文化品牌,也是“大基地”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沈阳把青工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工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传承和发展沈阳的工业文化。通过组织广大青工开展系列工业文化活动,组建青年技能文化研究会,举办理论研讨和文化论坛,树立青年高技能人才典型,推动工业技能由“生存手段”向“生活方式”转变,“技能情感”向“文化追求”转变,进而把工业文化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
苏宏章表示,尽管说,一年来,“基地”建设上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这仅仅是初步的、阶段性的成果。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建设好“基地”还要做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要不断建立健全工作的长效机制,以此推动“基地”建设向纵深发展。
首先是完善推进机制。将以贯彻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为指导,以落实团中央制订的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为核心,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岗制宜、因人制宜,进一步把有关“基地”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并做好制度落实的跟踪反馈和督促检查,使“基地”建设在规范和约束中不断提高,更加体现全国性、针对性和务实性。
其次是完善协调机制。将进一步加强基地组织机构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质量和水平,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推进“基地”建设的整体合力。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共青团的品牌优势,发挥团组织的联络专长,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基地”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同时,要积极借助新闻媒体力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广泛营造“人人都能成才,技工也是人才”的浓厚氛围。
第三是完善保障机制。在政策保障上,要制定出台更多促进青年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要帮助青年技工学习了解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创造有利于青年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在阵地保障上,将团属活动阵地、社会培训基地等充实到“基地”之中,拓展培训空间,构建阵地网络,为青工培训提供阵地依托。在物质保障上,探索建立青年技能人才专项奖励基金,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积极构建社会化运作模式。同时,推动建立中央、省、市、基层组织配套的支持体系,不断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促进“基地”建设健康有序、持续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