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仅“灯饰”闻名遐迩,还拥有省级文明村、一流的文化公园
喜文乐舞:古镇人的新时尚
名扬天下的“中国灯都”——古镇,地处广东中山市西北部。20年前,这里还只是中山一个普通的农业小镇;改革开放之后,经过新一代古镇人的努力拼搏,以占有中国灯饰市场60%份额而跻身世界灯王行列。 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9.7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40.3亿元,上缴国家税收4.87亿元,银行存款余额71.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050元,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镇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同样值得骄傲的是,古镇农村文化建设同样精彩。
千米河堤护栏尽是雕刻古诗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到古镇古一村内河桥,只见穿城而过的内河水碧绿清澈,两岸树木郁郁葱葱,河堤护栏上雕刻的古诗文望不到头。眼前这首唐代著名诗人王之焕千古流芳的诗篇,就是古一村内河河堤护栏数以千计雕刻作品中的其中一首。
古一村,地处古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203户、5135人。上世纪80年代初,勤劳的古一村人,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率先在古镇发展起了灯饰产业和房地产业,由于政策对头、决策对路,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目前,古一村已成为古镇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首富村。如今,古一村全村每年的集体收入已稳定在六七千万元以上,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除能领取600元的退休金外,每年还有一笔不菲的分红。
“在经济继续保持协调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村民道德素养和丰富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如何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就成为我们村‘两委’面临的新课题。”健谈的古一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苏权进告诉记者。早在1999年,目光超前的古一村人,就结合群众喜爱粤剧、武术、舞龙等传统文化项目的实际,在全镇率先组建了粤剧团、武术和舞龙队。之后,又相继成立了舞蹈、体育(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等)队、书法协会等群众组织,专门在村办公楼及指定的地点专设了活动场地,并配齐了足够的活动设施,搭建了一个由群众自发组织、自己管理的文化娱乐活动新平台。成立不久,各项活动就开展得红红火火,每年累计投入经费达30万元。
提高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质量,拥有专业人才是关键。在网罗人才方面,古一村的书记、村主任两位最高“领导”,同样是煞费苦心。每逢学校选调教师,村里都要把是否具有体育、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专业特长作为一项重要条件来衡量,对于符合条件的应聘者,村里两位最高“长官”还要亲自把关,进行严格审查和考核。近年来,从外地选调的10多位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除与本地教师享有同等的优厚待遇外,在住房方面还享受着特殊的优惠政策。目前,在古一村每个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组中,均有一位以学校教师为骨干,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领军人”。
2003年初,古一村内河清理整治工作全面启动,在审查整治方案时,建设单位所提供的主体设计方案大部分获得村“两委”会认可,唯独河堤两岸的防护栏设计未获通过。村里两位最高决策者,思索着如何将河堤防护栏修建成为既富有特色、又充满文化气息的绿色文化长廊。于是,就产生了在河堤两岸防护栏上雕刻古诗文和名言警句的奇思妙想。目前,长达1700米,刻有近千首唐诗、宋词、三字经和古今中外名言警句的绿色文化长廊已全部建成,成为广大村民和少年儿童们学习休闲的好去处。
2004年,古一村喜获“广东省文明村”的殊荣。
舍弃5亿元建起文化公园
每逢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镇的文化公园里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种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记者在文化广场上看到,欢乐的人们正在踩着轻松愉快的乐曲翩翩起舞;篮球场上,队员们个个生龙活虎,场下不停地响起阵阵掌声;图书馆里,有不少年轻人和学生们,正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吸取着营养;休闲区内,众多三五成群的老朋友坐在一起,不时地聊起了发生在身边的快乐事。据古镇文化站站长李启志介绍:每天来文化公园运动、学习和休闲的群众超过3000人。每逢节假日,公园内还要安排歌舞、电影晚会等节目,更是人山人海。在前来参加活动的人群当中,除本地居民外,还有不少外地打工者,就连相邻的小榄、江门等地的群众也都慕名而至,甚至有不少“老外”也欣然加入到这一行列。
文化公园的建设,古镇的决策者们更是目光超前。原镇党委、镇政府办公区位于古镇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地段,又地处新城区的交汇点,背靠古镇公园,是难得的商业投资黄金地段。善于把握商机的诸多开发商,目光早就锁定了这块风水宝地,有的甚至开出了多达5亿元的高价想买下此地。然而,古镇党委一班人,不但没有被高地价打动,反而做出了投资近千万元将该办公区改造成为文化公园的决定。
2003年,古镇文化公园正式完成改建,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分为运动区、学习区和休闲区三大部分,集图书馆、阅览室、综艺厅、排练室、培训室、健身室、歌舞厅以及展览厅于一体,并拥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网球场和游泳池、儿童游乐园等多功能的运动项目,且具有浓郁的岭南园林建筑特色。在文化站内还设立了戏曲、书画、舞蹈、摄影、集邮、音乐、文学协会等19个业余艺术团体,成员达1000多人。据统计,在古镇仅文化建设这一项,每年累计财政支出就多达300万元。去年,国家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在古镇视察工作时,称赞“古镇文化站全国最好,设施一流”。
古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杨荣建说,古镇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同时,又带动了社会文明及和谐程度的大幅提高。在青年群体中贪图享受的少了,乐于艰苦奋斗、积极创业的人多了;以前那种整天无所事事、喝酒、打麻将的人少了,积极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和学习班的人多了;时常为一些小事告状上访的人少了,使村镇两级干部考虑“大事”的时间多了。
如今,崇尚文化在古镇已成为一种新时尚。(李亚舟 刘彦平 崔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