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指标看社会和谐度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可以从一些主要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中找到方向与答案。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朱庆芳研究员从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中,选取了38个重要指标组成指标体系,概括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不平衡现象,需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特别注意。
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难以乐观
社会秩序指数由刑事、治安、贪污、生产、安全等五项指标组成。统计数据显示,1979~2004年26年间,我国社会秩序指数年均递减1.7%,其中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率从1978年的5.5件上升到2004年的36.4件,按逆指标计算,年均递减7%;以同样的计算方法,贪污贿赂渎职受案率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年均递减1.6%和5.4%。在安全指标中,2004年我国交通、工伤、火灾死亡人数高达14.6万人,每10万人死亡率由1979年的4.4人增至11.3人,年均递减3.5%。
社会稳定指数则由通胀、失业率、贫富差距、城乡贫困率等指标组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字匡算,26年间我国社会稳定指数增减相抵后年均递减1.1%。其中通货膨胀率年均递减5.8%,实际失业率年均递减0.8%,贫富差距年均递减3.7%,城乡贫困率递增1.1%,显示总体上我国减贫成果是突出的,但其中城镇贫困率年均递减6.4%,城乡收入差距递减0.8%。
让民众拥有充分安全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社会秩序和稳定指数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居民社会不安全感的增加。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公司在2005年岁末的居民生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2005年已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更是大幅下降;在影响社会治安安全感的因素中,农村居民忧心财产安全,而城镇居民则更多地担心恶性犯罪的增加。
据分析,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拉大导致居民治安敏感度上升,农村社会治安管理落后、应变能力差,城市流动人口较多、治安环境复杂,加上我国警力不足的现状,都是影响居民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另外,社会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工伤人员生存状况欠佳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与安全保障能力滞后的矛盾突出,行业市场经营秩序不规范,相关法制建设尚未完善。地方政府与企业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足,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也都导致了安全生产事故不断。
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低
国家财政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统称为社会发展总支出。从历年看,我国社会发展总支出绝对额有了很大提高,但比例仍很低。改革开放前,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文教方面费用占GDP的3%左右,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比例逐步提高,2004年社会文教支出占GDP的比例提高到5.5%,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若加上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就占到GDP的10.4%,提高幅度明显。但从总支出看,人均社会发展支出只有1100元,而用于经济和其他支出高达90%左右,人均达9500元。(教育卫生支出单列)
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偏低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准,满足不了居民需要。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领导小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05年11月,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只有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03平方米。
与此同时,教育部公布的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报告表明,与2002年相比,我国7~22岁学生的体能指标包括爆发力、力量、肺活量等继续呈下降趋势,而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上升,其中10~12岁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上升幅度增加了15.97%,表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亟待提高。
社会发展支出少还直接影响到一些产业的发展。如我国5亿城市人口仅仅拥有3000多块银幕,人均拥有数仅及美国的1/20。由于我国银幕数量少,一方面“量少价高”不能满足大众需求,另一方面又使“20部引进大片横行全年”,市场容量过于狭小成为制约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目前我国大量的文化资源配置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不能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也需要通过提高社会发展投入来解决。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化、社会化和系统化程度需要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