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盲人专用的声导手机、实时显示公交车行驶距离的电子站牌、解决青藏铁路冻土世界级难题的“热棒”……7月6日,南京科学会堂展示大厅,2006南京市专利技术成果及产品展示会,宛如一个缤纷多彩的大舞台,让南京本土企业300多项专利成果和50多个专利产品“走出深闺让人识”。 专利产品展示会,是南京本土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总动员”,也是南京把科学发展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南京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
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南京创造”在高起点上领跑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力,高新技术企业立足于自主创新、自有品牌和自我提升,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样的新闻近期频频出现在南京。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南京中圣集团拥有国家发明专利的近万根“热棒”绵延在30多公里的实验区,破解了青藏高原冻土“魔咒”,确保了青藏铁路顺利通车;一块仅有名片大小、利用超薄硅片做成的电池板,却能完成光能到电能的转换,吸收一天太阳光能可以让一盏50瓦的灯亮上一夜,这是南京中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凭着这小小的电池板,南京跨步迈入国际光伏产业第一方阵。在南京,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南瑞集团、新华科技、金陵药业等众多企业不断加强原始创新,开发了一大批专利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尝到了自主创新的甜头。南瑞继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控制保护系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技术保障。先声药业已经获得和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项,成功开发的独家上市品种近10个,其中,仅用3年时间和1000余万元人民币,就研制出“必存”这一世界上治疗脑梗塞急性期的一线治疗药物,被国际专家称为奇迹。南京科教资源禀赋一流。70多所高校星罗棋布,78位“两院”院士各领风骚,科教优势成为南京的第一比较优势。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有效整合南京科教资源,促进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支撑全社会创新创业,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2005年,我市高新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55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比例达32%。目前,南京已形成了电子信息与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优势与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新技术和新产品。2005年,全市专利申请量突破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位居全省第一,一座“创新之城”正逐渐显现于长江之滨。
营造氛围,集聚人才,探索“南京创造”的实现路径
创新的根本是人才,创新的基础是科研环境。2006年2月21日,注定要在南京自主创新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天,南京历史上首次自主创新大会召开,白发苍苍的“两院”院士与意气风发的企业家共聚一堂,共商建设“创新南京”的大计。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出台,条条都是“真金白银”:企业创出“中国名牌”,一次性奖励100万元;科技功臣,奖励50万元;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一定3年,重点为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提供配套;设立创新型企业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从2006年起,连续3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设立市创投引导基金,市财政投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到1亿元。创新大潮涌动,氛围浓郁。用5到10年时间,把南京建设成为“引领作用突出、质量水平一流,名师名校众多、人才名品汇集,优势特色鲜明、创新氛围浓郁”的“全国重要科教中心”——新出炉的“五大中心”规划方案,为我市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创新型城市和教育名城指明了路径。自主创新,需要人才全身心投入。
科教兴市,引领南京自主创新
去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20多条人才新政,对支持科技人员创业给出多项政策优惠,鼓励以科技成果为主体的无形资产作价入股,高技术成果占企业注册资本比例最高可至35%,全方位营造人才创新创业优良的生存环境。傅家边农业科技园总经理李百健对此深有感触。作为市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他得到了从资金到项目方方面面的优惠政策,现在,他和9所科研院校联合开发的项目多达十几个,多个项目已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开始实施产业化。为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领头羊作用,我市还陆续启动了职业经理人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援助行动以及其他各种紧缺人才培养工程,让各类高层次人才带动更多人才,汇聚百川奔海之力,推动南京经济新跃升。截至2005年底,南京地区人才总量已达105.4万人,人才总量和人才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博士后流动站达131个,博士后研究人员1056人,在同类城市处于领先地位。
构建公共服务大平台,为科技腾越实现强劲有力的“第一跳”
成贤街118号,南京科学会堂一楼大厅,在城建规划展览馆搬走之后,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于4月18日亮相。大屏幕上,技术供需信息不断滚动刷新,11类服务项目集中办理。南京科技创新资源网上更有大量科技信息扑面而来——这个“虚实结合”的科技平台,成为南京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的又一亮点。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核心是增强全社会创新能力。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则是其中重要任务。市委、市政府下大决心构筑创新支持体系,一个向公众敞开大门的研发公共服务“大平台”在两个月内迅速崛起,昔日零散分割的科研资源通过整合重塑,立足南京,服务全国,架设“跳板”,召唤有志创新的人士,为科技腾越,实现强劲有力的“第一跳”。“南京技术市场网站”开通,使南京拥有“永不落幕的技术交易会”;“南京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开通,让企业共享“网上公共实验室”;成立企业孵化协会,“南京企业孵化网站”亮相……渐趋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为实施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从单一创新向集成创新转化;从一般研发向强化创新体系建设转化;从发挥国内创新资源向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利用转化;从各自单体研发向产学研一体研发转化;从低层次科技创新服务向知识服务、自主创新等高层次创新服务转化——理念的嬗变,增加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含金量,在这样的“指挥棒”下,金陵石化公司的化肥装置水煤浆原料工艺改造工程于不久前获得成功,这个国内首套装置的投产,标志着国内石化行业“煤代油”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更是对国内石化行业“循环经济”的成功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共同的迫切愿望和现实举措。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头走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探索利用南京科教人才资源为城市发展服务的路径,使得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取得了多赢效果。以农业为例,在农产品种植规模上,南京在全国没有任何优势,但依靠强大的研发实力,劣势转化成了优势,南京种业步入了全国第一方阵。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几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近年来靠和科研院所“联姻”发“家”,几年前花500万元购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籼稻“Ⅱ优084”,如今每年回报2000多万元。在引进院所科研成果的同时,企业自己的研发能力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公司手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多达40个。南京日报记者 解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