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这项约束性指标,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然而,最新统计数据却清楚地表明: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日前在分析主要污染物排放形势时说,责任书不落实就是“空头支票”,最痛心的是无效劳动,强调要“必须看到”这一点。
既然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为何不降反升?症结何在?
“在发达国家上百年时间的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现在却在我国集中出现了”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加快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仍十分尖锐。”周生贤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依据对17个省(区、市)有关数据的综合分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2%、5.8%。而随着‘九五’后期和‘十五’期间建设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主要污染物产生量还将继续增加。”
近年来,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国发生环境污染纠纷5.1万起,环境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5亿元。
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但具体哪个地方“贡献”最多?对此,环保总局有关部门答复,目前正在汇总之中,对全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在进一步核定后向社会公布。
“在发达国家上百年时间的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现在却在我国集中出现了。”对于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周生贤毫不掩饰自己的忧虑。目前,我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近1/5的土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近1/3的土地面临水土流失,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之所以敢忽视,恰恰是环保执法不力、企业违法成本太低和缺乏对官员问责所导致的
群众高度关注,同时国家又有约束性的硬指标,但为何一再欠账?
在周生贤看来,至少有四大原因导致部分地区上半年交不出令人满意的环保答卷。
──违法违规建设问题比较突出,环境监管不到位。有的县级环保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只有30%至40%,即使履行了环评手续的企业,也有一半没有做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今年以来,一些与污染有关的行业投资增速有所加快,如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45.7%,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投资同比增长48.4%。有关部门对8省(区)亿元以上新开工建设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约有40%的项目在征用土地、环境评估、审核程序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违规现象。
──能耗增长过快,脱硫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上半年,新增投产煤电装机容量3200多万千瓦,同步建成并运行脱硫设施的只有一半;去年投产的燃煤机组5500万千瓦,安装脱硫设施的只有40%左右。同时,未采取任何污染治理措施的小火电机组又增加了1000多万千瓦。
──建设项目的陆续投产,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压力。今年上半年,国家审批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监测项目比去年同期增加57项,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19.2万吨/年;新增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15万吨/年。随着“九五”和“十五”期间的一些项目在今年陆续建成投产,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将继续增加。
──出口继续增长,加大了国内资源环境的压力。由于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仍未发生根本转变,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实现,消耗了大量国内资源,留下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些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之所以敢于置环保事业于不顾,恰恰是环保执法不力、企业违法成本太低和缺乏对有关官员的管理问责所导致的。
如果把年度目标放在一边,即使最后达到了要求,而前几年的大量排放不仅会加重环境污染,而且还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的主要责任在各级人民政府。要让那些漠视环境法律法规的领导干部付出代价。”周生贤指出。
今年5月,环保总局与山东等7省政府和华能等6家电力企业,签订了“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启动了“十一五”燃煤电厂脱硫工程。7月,环保总局又与河北等9个省(区)政府签订了“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这是环保部门建立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周生贤说,下一步,环保总局还将与其他省(区、市)政府签订责任书,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到省、责任到省、任务到省、项目到省”。
如何确保责任书不成为一纸空文?周生贤表示:“对没有完成责任书要求的地方,暂停该地区增加相关污染物排放项目的审批。”按照国家的政策,装有脱硫设施的电厂可以享受每度电0.015元的补贴,他说,今后对没有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不仅要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限产限排,还要全额追缴脱硫优惠资金。据了解,除了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环保部门还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并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护环境。清理新开工项目、严查环评违法行为也是环保部门下半年的一个工作重点。
从遏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源头着手,环保内容已经纳入到了政绩考核标准。据了解,目前浙江、广东、上海、山东、河北、黑龙江、重庆、天津、吉林、江苏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法规,将多项环保指标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十一五’刚刚开始,主要污染物出现上升趋势不足为奇。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观念。”周生贤说,“确定每年削减2%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就是要每年对照指标,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及时制定措施,通过持续施加压力,努力实现削减目标。如果把年度目标放在一边,寄希望于两三年后治污设施建成了,排放总量就会自动降下来,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即使最后达到了要求,而前几年的大量排放不仅会加重环境污染,而且还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也不能说是圆满完成了目标。”(记者张景勇、顾瑞珍)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