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火炬迅速奔向长城。有个时空巧合应该早些提及,以便抓紧时间做点什么,好使北京奥运的人文风采更绮丽。
在“世界文化名人”巨册中,世界和平理事会写入关汉卿,是1958年6月间的事。待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开幕,正好是50周年纪念。 关汉卿的灿烂艺术,创造于元大都。建设中的奥运中心,正好与元大都遗址毗邻。昔日开创元杂剧的沃土,今日举办世界健儿大赛,两次记入史册的辉煌,发生在同一块土地上,正是历史文化与现实相辉映。展现北京奥运的人文风采,怎能不想到关汉卿,怎能不想到元杂剧?
约在700年前,也许是个夏日,满腹音律的祁州(今保定安国)才子,骑着头毛驴闯荡大都来了。丝竹管弦娴熟,南北杂曲精通,他具备冲刺杂剧艺术高峰的功力。果然,这一闯非同寻常,他使大都文化闯入了全新的境界,使中华文学闯出了开创性的成就,其建树也辉映着世界文学史。
大都有幸,它以宽厚胸怀接纳了戏剧奇才,为他施展才干提供了沃土。关汉卿创作丰厚,今人所知,有60多种杂剧,57首散曲小令。《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拜月亭》等,都是文学史上的高峰之作。大都文化的辉煌,集中表现为元曲的辉煌。唐诗宋词元曲,元代文化以曲为代表。杂剧是各类散曲的集合体。散曲的兴盛,带来了杂剧的兴盛,杂剧的兴盛,拓宽了散曲的创作。更重要的是,借助故事编排,舞台演出,散曲因杂剧得以向民众普及。不识字的民众,也能观看,也能倾听,甚至还能吟唱。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心态,对曲子比较容易理解。否则,元曲也只能限于纸墨,囿于书斋,进入不了民众耳目。大都文化的辉煌,既在于它的创新,也在于它的普及。两个方面,关汉卿都引领潮流,引领时尚。
可是几百年来,由于封建正统观念作祟,看不到杂剧艺术的价值,使得关汉卿几近埋没。“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改变了价值观,才看到了他的光芒。从《录鬼簿》、《祁州志》等典籍上,找到了他的行踪。结合他的创作,专家们考证认定:关汉卿成才于祁州,闯荡于大都,避难于杭州,蛰居于故里。并一致推崇,由他打坐中国戏剧家的第一把交椅。关汉卿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之后,中国戏剧家协会多次到安国开纪念会,办“关汉卿纪念馆”,并在城南关家园坟场的玉米地里,给杂剧大师修了墓。
戏剧界的几位全国政协委员曾提出,北京对关汉卿是否太冷淡?京城有很多文化名人的纪念物,唯独缺少关汉卿的。他们建议,在北京举办关汉卿的纪念活动,上演他的剧目。这个建议好得很,北京弘扬历史文化,不能不挖掘大都文化,更不能遗漏关汉卿。
北京以历史文化著称于世。大都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沉积。大都文化最夺目的光耀,就是关汉卿创造的辉煌。这么厚重的文化沉积,北京哪会有理由不去开掘,怎么能冷落它呢?
北京举办奥运会,理念之一是“人文奥运”。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要使奥运会充满人文精神,必然要增加它的历史文化含量。文化与体育联姻,历史与现实结缘,既自然,又和谐。北京开展纪念关汉卿活动,上演他的剧目,可以使“人文奥运”得以丰盈,得以靓丽。纪念关汉卿,举办奥运会,既有时间的巧合,也有空间的巧合。这对北京来说,是多么难得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