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儿老舍先生已离开人间整整40年了。为了寄托哀思并表达缅怀之情,我写了这篇小文,权当在老爸墓前献上的一束小花。
老舍先生一向恪守时间。他做起事情来,无论像写作、工作这些大事,还是寝食、理发之类的日常小事,他总是力求准时准点毫不马虎。 下面所述均是老爸50岁以后发生的真事。
老爸在吃饭时间上刻板得一塌糊涂,自1950年入住东城区丰富胡同的小宅院起,我家的开饭时间就被固定下来,一年四季,无冬历夏,一概在早6点、午12点、晚6点准时开饭,过时不候!回顾往事,我记忆犹新:冬季天亮得晚,早上6点钟时天还没亮,哪儿哪儿都黑咕隆咚,吃饭时必须点电灯。吃完早饭我无事可干,那时的家庭作业本来就不多,早在头一天就已完活,我就只好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沿着昏黄街灯下的马路向学校走去,路上几乎没什么人,太早了,真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来到教室也只有值日生先到了。儿时的我真的很愿意上学,除了可以学到知识外,最吸引我的是能尽情地跟小伙伴们玩耍,由性的淘气。我那帮小友属猴的居多,一群“小猴”聚在一起不猴儿啦吧唧地捅出娄子来才怪呢!回首往事,在反省自己的同时,我觉得老爸也应承担部分责任,谁让他那么早开饭呢!
吃过早饭后老爸必喝不多不少正好一茶杯的咖啡,他边喝咖啡边看当天的报纸,几十年如一日见天如此。上午8点,老爸准时端坐在书桌前,摊开稿纸开始写作。古今中外知名作家不下成百上千,他们的写作模式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其中最离奇、最怪诞、最令人诧异的要属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了,据说这位胖老巴先生写作时采用金鸡独立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写得快。老爸采用的写作模式和老巴正好相反,他采用的是“慢慢写”的模式。
这“慢慢写”包含两个步骤:一是落笔前需经过长时间的“打腹稿”,深思熟虑构思妥当后才动笔。二是落笔时斟酌再三,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才行。为了“图慢”,老爸特选择使用毛笔或蘸水笔写字,这样在写字时必须屡屡中断、频繁蘸墨水才行,休想快写!另外在字体上家父选择了写魏碑体,这种字体的特点就是必须一笔一划地写,字写得十分工整很难写得快。由于这样“慢慢”地写,使得老爸的手稿篇篇都是那样的整洁、干净,堪称艺术品。抗战时期,为了慰问前方将士,社会上展开募捐拍卖,老爸的手稿还被当作“艺术藏品”拍卖过。这是题外话。
每天上午是家父雷打不动的写作时间,一般情况下这个时间很少有人来访。我们几个儿女上午都上学去了,对老爸的写作构不成威胁,妈妈虽然在家,可自从妈妈1951年正式拜国画大师齐白石为师起,就整日在自己的房间里全神贯注、埋头苦练绘画,根本顾不上打扰他。整个上午小院安静至极、一丁点儿人声也没有,满院“羞答答的花朵静悄悄地开”,只有蜜蜂的嗡嗡声和偶尔响起的猫叫声。如此安静的环境和相对充裕的写作时间都为老爸提供了创作的外界条件。更重要的是老爸自身的勤奋,他每天写作的成绩并不显赫,只写一两千字,可别忘了这些字都是“慢慢写”得的,因此成功率几乎为100%,写多少字就得到多少字,一遍就行,无需修改。另外,别看老爸每天写得并不多,可架不住天天写、月月写、年年写,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日积月累,最终成为了一名“多产”作家。仅从1950年到他结束生命的1966年的这16年间,据不完全统计,老舍共写了15部剧本,两部长篇小说,约400万字的散文。凭借话剧《龙须沟》使他荣获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话剧《茶馆》成了誉满全球的不朽之作,作者本人也成为一名驰名中外的大作家。
中午12点准时开午饭。别以为大作家的餐桌必得有七大碟八大碗的,非也,其实父亲吃的也多是粗茶淡饭。遇到贵客临门时,老爸总是领他们下饭馆,主要原因是老爸好交朋友,重情义,次要原因是家里的饭菜太差,实在拿不出手啊。
下午和晚上是老爸的社会活动时间,各种活动实在太多,倘若有孙悟空会分身那两下子该多好。随着时光的流逝,老爸一天天衰老,尤其到晚年,他那事事求准时的“毛病”也与时俱进了,“准时”升级为“提前”。例如为了参加某个活动,他事先和司机约定好时间接他,老爸一准提前20分钟穿戴整齐端坐在沙发上静坐,只要一听见小汽车的动静,他立马起身火速向门口奔去。永远是人等车,绝不能车等人,绝不!每当遇到需乘火车赴外地出差的情况,老爸“提前”的习惯越发严重,提前量从几十分钟提升至几个小时。不仅他自己如此,他要求家人也如此,其实全家人都明明知道从我家到火车站最多只需半小时,可是老爸却让家人提前好几个钟头动身上站,谁若不听从,他非跟人急眼不可,得,少费话!他让几点走就几点走,片刻不敢磨蹭,走!
每晚6点准时开晚饭,原以为这时间是老爸自己定的,那一定会身先士卒遵守才是,可实际上他很少执行这个规定,因为十之八九他都不在家吃晚饭。多数情况是,他不是看戏就是观摩文艺演出。
晚10点左右老爸准时上床睡觉。他一向早睡早起从不熬夜,绝非“红眼作家”(从“红眼航班”衍生而来)。当一个作家而不熬夜已实属难得。
老舍先生是位方方面面讲秩序之人,过着安定、有规律的生活。用现在既时尚又挑剔的标准来衡量老舍先生四五十年前的生活方式,结论是基本符合现代潮流,可以肯定是健康的、合乎科学的生活方式。这种安定、平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更有益于他的创作。老舍先生一生所著的重要文学作品经他人改编成影视剧并搬上银屏,把二维平面的文学形象变成一个个三维立体的鲜活的生命,这类的电影多达8部:《我这一辈子》、《龙须沟》、《方珍珠》、《月牙儿》、《骆驼祥子》、《鼓书艺人》、《离婚》、《茶馆》。其中成了“回锅肉”的电视剧有:《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离婚》、《月牙与阳光》。还有非“回锅肉”的电视剧:《二马》、《四世同堂》。面对这些骄人的成绩,令人思绪万千,毋庸置疑,老舍先生作为一名作家是相当成功的,究其原因,这可是一个既深奥又复杂的大课题,也是从事老舍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关注的题目,我这个圈外人对此虽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可我就认定一条:老爸的时间观念之强对其写作是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