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小女子本姓陶,呀子依子呀,天天打猪草,依火呀”,一曲《打猪草》,满城皆倾倒。然而这种反映老百姓喜怒衰乐最朴素情感的天籁之音,如今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有几回闻”了,记者近日在安庆采访时发现,黄梅戏之乡正经受老百姓看黄梅戏难或不愿看的尴尬。
汪慎之先生是台北怀宁同乡会理事长,祖籍怀宁。今年在安庆市台联的盛情邀请和妥善安排下,汪先生几十年来首度返乡,但他想看一场黄梅戏的愿望却因无固定演出场所和场次而落空。
据曾任安庆市文化局剧目创作室创作员的张爱斌介绍,儿时他与严凤英为邻,经常在一起拾柴禾、挖野菜、唱山歌。后来她进入黄梅戏班子演出,也经常邀请他去看戏。当时严凤英演《小辞店》,一晚演三场,她跑场,他也跟着看,如痴如醉。记得那时有民众、胜利、大观3个专演黄梅戏的剧场,市民看黄梅戏很容易,外地人来安庆看黄梅戏也同样很方便。
如今,好听、好看、好唱的黄梅戏已走出了安庆、走向了全国、走出了国门。然而,外地游客到安庆后要看黄梅戏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了,除非过年、过节或适逢黄梅戏艺术节,否则即便是身处黄梅戏之乡的安庆市民想看专业黄梅戏演出都难。
安庆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黄梅戏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安庆市场上专业剧团卖票演出很少。前些年,招待演出每年可达百场,但目前即使这样的演出也有一定的减少。另一方面,剧团在排戏时,往往忽视了市场需求与群众认可,而是瞄准各种奖项。因为一旦获了奖,剧团可以争取到政府拨款,演员也可以获得各种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但往往这些剧目只有评委们能看到,老百姓很难看到,即使能看到,也不见得喜欢。
安庆市黄梅戏剧院有关人士认为,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使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也多样化,但黄梅戏之乡部分人看不到或不愿看新编黄梅戏的现象值得人们深思,黄梅戏到了离老百姓“近些,近些,再近些!”的时候了。(晓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