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孙乐明林书宣特约记者唐崛)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远离海洋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做好山的文章,似乎成为这个内陆贫困县必然的选择。于是,在发展大林业的背景下,白沙的特色经济渐成气候。
求发展不忘责任
在白沙距离县城最远的南开乡高峰村,村党支部书记符建华讲了一个故事。 由于近年来橡胶价格高涨,村民种植橡胶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但他们的申请,在乡里却碰壁了。
开始,他和村民们还有些想不通。南开乡党委书记李广清告诉他们,整个南开乡,都要控制扩种新的经济林,而是要重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稳定面积,提高单产。
李广清对记者说,生态与发展的矛盾,在许多地方和领域都存在,但也要分地域、分功能,不能一概而论。对南开来说,重要的是保护,因为流经这里的南开河,是南渡江的上游,松涛水库库容的三分之二,要靠这里的水源地来涵养。这是全乡4000人的利益与南渡江下游几百万人的利益问题。
通过做工作,高峰村,这个距离乡政府还有60多公里的村庄,向管理要效益,把橡胶每株产值由20多元,提高到50多元。今年他们要种植竹藤1万亩,种南药的话,每亩还可获得20元的补助。
“保护好水源林,发展林下经济,同样可以致富。”符建华他们现在终于想通了。
在白沙,这样的理念,统领着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也直接催生了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
盘活老三样
在白沙,橡胶、甘蔗和木薯,被称为发展经济的老三样。
本着一产立县,二产强县,三产活县,生态兴县的发展思路,白沙首先在老三样中做文章,使传统作物焕发出新的生机。
通过挖掘潜力,白沙今年新种橡胶2.5万亩。现在全县的民营橡胶已经达到25万亩,其中开割13万亩,在全省排第二位。筹建中的万吨橡胶加工厂一旦建成,财政收入将增加500万元。
从去年开始,白沙又推广甘蔗下水田,每亩给农民补助200元。在今年新增的4.3万亩中,下水田的就有1.8万亩。日前,记者在元门乡福才村看到,800亩一片的下水田甘蔗,黑油油的叶子,长势十分喜人,该县副县长李永铭说,这里的亩产至少六七吨。
据悉,今年白沙甘蔗面积达到了10万亩,仅甘蔗一项,将新增加财政收入500万元,这对于财政总收入不到4000万元的白沙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在白沙的七坊镇高地村,以木薯为原料的淀粉加工厂,年产量已达到4000吨。由李学谷创办的“木薯生产淀粉、淀粉渣养猪、猪粪种木薯和养鱼”的循环发展模式,已经使更多的农民尝到甜头。
唱响新三样
日前,记者在白沙七坊镇的保优村看到,280亩竹子连成一片,村民在竹林下谈笑风声,一派祥和。竹林已成为保优文明生态村的一道亮丽风景。七坊镇镇长孙小旧说,该村竹子收入已占农民总收入的20%。
在南开乡的林地里,到处是种下的竹藤和南药。根据白沙黎族自治县发展竹藤产业规划,10年内竹藤面积将达到10万亩。
以前,黎族群众对种菜始终迈不出大步,现在,元门乡的印妹村,家家户户都种菜,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菜专业村,村民户均种菜收入近万元。
竹藤、南药和瓜菜,就是白沙在老三样基础上,隆重推出的新三样。目前,白沙竹藤已发展到5.7万亩,南药发展到2.3万亩,瓜菜从无到有,已发展到5000亩。新三样正以后发之势,在赶超老三样,为白沙经济发展增添着后劲。
白沙县委书记王积权说,对于白沙这样一个国定贫困县,又是全省的生态核心区,是海南的肺,不能选择沿海市县那样的模式发展。只有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才能走出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