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
闵劲华
近年来,国家为规范职务消费的黑洞,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有些地方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操作原则性不强,职务消费变相地成了领导干部的职务津贴,将其同于职级待遇,互相攀比,导致支出费用膨胀,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改革现象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是交通费用成为“摇钱树”,车辆修理费和汽油费缺乏必要的监督程序,不完整、不规范的财务结算手续成了交通费用不断飙升的根本原因;二是招待费用是个“大箩筐”,有些干部把节日请、来访请、业务请、工作请、交谊请当成为了工作的重点,无论是送情还是接待的费用,不管是办公支出还是私人消费全部往一个筐中装;三是考察、旅游成消费新时尚,借节假日、纪念日、学习教育活动等时机,名为组织考察、培训实为游山玩水。同时,由于职务消费中的问题带有隐蔽性,难以界定,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和监督“死角”,以公济私、铺张浪费和贪污腐败等现象普遍存在。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为应从现实角度考虑,分步实施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一方面在参照各地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准确、合理地测算和界定职务消费补贴金额,将因职务行为引发的费用通过津贴形式,一次性划归个人支配使用,不再采取由单位集体报支的方式;一方面要健全相应的预防和管理机制,建立职务消费公示制度,实行“阳光下的消费”,定期公示职务消费情况,使职务消费透明化、公开化,严密防范和坚决惩处少数人钻转嫁消费的空子,从根本上解决职务消费中公私不分、铺张浪费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