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臭海何日清?
“南海的对虾已经绝种,渤海的对虾也没有了,”84岁的中科院院士刘瑞玉非常感慨,“资源已经匮乏,我们担心将来连鱼也吃不着……”刘瑞玉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他关于“对虾养殖”的研究成果享誉世界。 中国的野生对虾绝大部分都在渤海,年产曾达数万吨,但到了2000年,已采不到一个对虾幼虾。
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环渤海经济圈,数十年来源源不断将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其他污染物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势头倾泻入海,使渤海从天然优良的养鱼池变成了藏污纳垢的臭水坑——原本是多种重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渤海三海湾,莱洲湾、渤海湾和辽东湾,由于严重的污染,现在均已基本丧失产卵场功能。
而日前于8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上,曾培炎副总理这样说道:“进入新世纪以来,污染物入海总量居高不下,渤海污染面积扩大……赤潮灾害频繁发生,海上漏油事故不断,海岸带生态系统更是遭到了严重破坏。”
自2001年始,一个规划总投资555亿元,计划实施项目427个,旨在让总面积7.8万平方公里、拥有3784公里海岸线的渤海重现“碧海”的庞大政府计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渤海计划)应运而生。
那么,5年后的今天,渤海是否变清了一些?
矛盾的监测结果,该信谁?
刘瑞玉的另一个身份,是渤海计划的专家顾问组成员。他对记者说:“渤海计划很要紧。它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但它现在执行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了解。我很担心它会走过场。”
2001年12月出台的渤海计划,脱胎于1998年全国人大组织的一次《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这次检查结束后,带队的邹家华副委员长向全国人大作了汇报。汇报中,关于中国近岸海域污染,邹家华提了四句话:“环境质量逐年退化、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环境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破坏日趋严重。”报告中特别点到了渤海。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根据这个报告,建议国家将渤海纳入环境治理重点区域,当时的委员长李鹏以及各位副委员长都表示同意。国家环保总局接过这个接力棒,再向国务院报告,请求开展“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最后,由朱基总理拍板,渤海计划正式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国家环保总局推出渤海计划前一年的2000年,主管全国海洋管理工作的国家海洋局,也曾提出一份《渤海综合整治“十五”计划实施方案》,建议将其纳入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并作为国家专项予以实施,并且环渤海的三省一市领导还共同签署了一份《渤海环境宣言》。然而,随着国家环保总局主导的渤海计划的推出,这些国家海洋局主导的文件都没有了下文。
渤海计划共分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和远期(2011~2015年)三个目标。自开展以来,作为主导者的国家环保总局鲜有行动进展方面的新闻发布。在该局网站上,记者只找到两则相关信息,一则是《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简报——2003年第1期》,文中称:“……海域水质得到一定改善,《计划》落实取得初步成效。”
其依据是:“有关监测数据显示,2002年渤海海域四类和超四类海水面积较2001年下降1.9%,减少610平方公里。2002年黄、渤海赤潮面积为600平方公里,较2001年的4000平方公里减少3400平方公里,渤海未发生大规模赤潮。”《简报》因此以谨慎乐观的口气写道:“渤海海域环境质量出现初步好转的趋势。”
然而如果把国家环保总局上面的结论与国家海洋局的公报进行比照就会发现:渤海环境“初步好转”的趋势“转瞬即逝”。
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3年渤海、黄海共发生赤潮17次,面积870平方公里;2004年渤海、黄海共发生赤潮25次,累计发生面积达7340平方公里,比2001年还多3340平方公里!其中,渤海发生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有毒赤潮。当年,渤海赤潮发生次数同2003年持平,但累计面积却增加了13倍!
国家环保总局网站上的另一则消息,是2004年5月21日发布的渤海计划中期报告。报告称:“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渤海近岸水质不断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环境监测表明,2003年渤海沿岸一、二类海水比例与2001年相比上升了11.5个百分点,四类和劣于四类海水比例下降11.6个百分点。整个渤海海区的污染面积由2002年3.3万平方公里下降为2.1万平方公里。”
报告结论是:“《计划》实施两年来,渤海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赤潮发生的频次和面积明显减少,海域的水质趋于好转。”
而据刊载于2006年7月6日《中国海洋报》上的文章《 “十一五”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作者为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郑淑英):
“‘十五’期间(2001~2005年),我国的四个海区中只有东海污染面积减少,其他三个海区污染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渤、黄、南海污染面积分别增加4.7%、37.98%和6.5%。”
文章特别指出:“渤海在我国的四个海区中污染状况最为严重。‘十五’末,渤海重度和中度污染面积之和由‘十五’初的2081平方公里增至4660平方公里,增幅为124%。”
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也称:“渤海2005年发生9次赤潮,面积5320平方公里。”这个数字虽然比高频次、大规模爆发的2004年略少,但仍远远高于“十五”期间的其他年份。
国家海洋局的这份《公报》还称:“渤海海域污染依然严重,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 2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
26%。其中,严重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和较清洁海域面积分别为0.2、0.3、0.6和0.9万平方公里……”
国家海洋局和国家环保局对于渤海环境的检测报告显然存在矛盾之处。究竟是该为环保局公布的“渤海环境正在初步好转”而感到欣喜,还是为海洋局公布的“渤海污染面积有增加的趋势”而心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