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产养殖、临海工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矛盾,同样隐伏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的威海的城市发展规划之中。并不协调的细节似乎表明,人们对于城市的未来,并没有一个意见交流的平台形成共识。
威海:“宜居城市”的宜与不宜
位于黄海之滨、扼守渤海海口的威海,是山东半岛东端的一颗明珠,头衔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我国首批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文明城市。
1996年和2000年,联合国人居中心两次把“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颁给威海。2003年,威海更是获得了该年度全球唯一一个“联合国人居奖”。
拥有1000多公里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18的威海还是中国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有着如此优良的自然条件,经过十数年的苦心经营,旅游业已成为当地最具活力和前景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威海所辖市全部进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而“住在威海”、“宜居城市”等口号也已经成为威海的城市品牌。2005年,威海被评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
但种种风光背后,仍旧存在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细节,昭示着城市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
渔码头搬迁背后
渔业一直都在当地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去年威海渔业产值500多亿,占全市总产值的近1/4。为了建设“宜居城市”,威海市正在把污染海水的养殖业逐步取消或迁出市区。城区东侧的威海湾,以前有成片的养殖区,自从刘公岛风景区开发以来,先前的海水养殖逐渐往外搬到了72公里以外的荣成外海。
今年夏天,威海市又着手将污染环境的渔港路码头搬迁到郊区。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管理与环境保护科蔡德泉副科长对记者说:“渔港路码头处于闹市区,拉海鲜的车往下渗水,弄得附近环境腥臭,市政府早在1995年就规划搬迁,但是搬迁需要资金,一直等到现在,渔人码头改造成旅游码头,算是把这块资产给盘活了。”
路面坑坑洼洼的渔港路可能是威海市区最破旧的一条路,旁边黑色的海水上漂浮着油花、油漆和垃圾,发出难闻的腥臭味儿。渔码头的旁边,是正在建设的旅游客运码头,大货车一车又一车地往海里倾倒着建筑垃圾。
渔港路码头搬迁后的新址在威海市区最北端的远遥村。在远遥村看到的情况,令记者非常震惊,想不到以“宜居”为名的威海竟然还有这么脏的村庄。村边到处都是生活垃圾、海产垃圾和建筑垃圾。刚下过大雨,污水冲刷过垃圾堆,向大海直扑下来,有的地方竟然还形成了小小的瀑布,肮脏的海水致使沙滩脏得没处下脚,气味是扑鼻的恶臭。
这里原来就是个小码头,停泊着一些60马力左右的小渔船。新码头的修建已经动工,眼下正在用建筑垃圾填海。有村民站在岸边,指着500米外海水中的小红旗说,“要一直填到那里呢”。
尽管远遥村也脏,但是在这里扩建码头的计划,仍旧引起了当地村民的不满。村民们说,渔港搬迁到这里,对当地村民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它们会转移污染,会把这里的海水弄脏,村子弄脏,村民们的小渔船也将没有生存空间。
另外,远遥村的村民们还养着几千亩扇贝,等渔港搬来后,这项生产也难以为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