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锢多年的“选美”一旦如洪水出库,不加以引导和规范,就会很快泛滥起来,甚至滋生出“丑陋”来
聪颖美貌的佳丽,白天,参加“地球小姐”世界大赛华东区总决赛的比赛;晚上,则在组委会的安排下,到大酒店由客人现场“点秀”,点中者为客人陪吃、陪喝、陪聊,成为赚钱的“秀色”工具,其中不少还是稚嫩的高中女生。 8月18日《现代快报》等媒体对此作了,十分引人关注。“选美”丑闻,这远非首例。评委受贿、暗箱操作早已不是新闻;甚至还曾爆出某大型模特比赛中评委迷奸选手的丑闻。
“选美”比赛泛滥,品位低下,加上频频浮出水面的“选美”丑闻,使刚刚发展起来的“选美经济”,正在远离美丽。
仅仅10多年前,“选美”还被视作洪水猛兽。1993年,北京一家报纸刊登的《北大女生拒绝选美》一文,还引来满堂喝彩,获得当年的“中国新闻奖”。
2003年,第53届世界小姐大赛首次在中国举行,被称作“选美元年”。此后,在巨大利润的撬动下,以“模特大赛”、“形象大使”名义进行的各种选美大赛,短时间内已铺天盖地。各种各样的“选美”像一个巨大的火车头,不但直接拉动了电视传媒、旅游、服饰珠宝、美容健美、化妆品等诸多行业发展,也确实成就了许许多多平凡人的“明星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健康、高雅的选美促进了人们的审美、文化品位的提高,对女性美禁忌的社会文化也正在慢慢消失。这是文明社会的进步。但过犹不及也。禁锢了多年的“选美”一旦如洪水出库,不加以引导和规范,就会很快泛滥起来,甚至滋生出“丑陋”来:
首先,“选美”活动过多过滥,缺乏监管。汽车小姐、旅游小姐、房地产小姐、化妆品小姐……数不胜数;各地也纷纷竞相评选“代言人”、“形象大使”,令人眼花缭乱。不少县、县级市,也要搞一个形象大使;商家促销,动不动就用“美女”做幌子。
其次,格调不高、品位低俗是不少“选美”大赛的通病。不少“选美”评选标准由单纯的“女性美”简化为女性“身体美”。一些性特征成为主要标准,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女性的气质、涵养、智慧等方面的内在美,异化了正确的审美观。
这种“以貌取人”的做法,误导了女性的价值观、成才观,使不少女性梦想靠美貌不劳而获。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参加“选美”者低龄化,不少中学女生对各种选美活动格外热衷,“学得好不如长得好”很有市场。
还有,“选美”中的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则为选美中的各种丑陋行为提供了温床。一些选美活动承包者层层转包;评选过程暗箱操作;选手在评选过程中处于绝对劣势,被支配,没有主动权。
以上种种,影响了人们对“选美”的信任。“女性美”和其他任何美都不一样,她和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紧紧相连。很美,但也很严肃。愈演愈烈的“选美”现象则将“女性美”简单化、泛性化,应该引起重视,加以规范。不能因噎废食,但更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满锅汤。
有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选美”的管理,严格“选美”活动审批;对“选美”内容、过程、效果要积极介入,对主办方进行约束和指导,有效监管;对参赛选手也要提供必要的培训和保护,不能让“选美”成为监管的真空地带。
这样,才能让“选美”远离丑陋,回归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