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籍广东省海交会顾问李黄国平女士向梅州灾区送去40吨大米和1088斤食油
“虽然身处风调雨顺、生活舒适的加拿大,但我们对家乡灾区的遭遇感同身受。”8月22日,远在大洋彼岸的温哥华,以广东省海交会理事方君学为首的一批加拿大侨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本周末为广东灾区的父老乡亲举办一场千人筹款晚会。
自7月21日广东省侨办向海外600多个社团、400多位省海外交流协会海外理事、52家华文媒体通报广东灾情至今,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广东侨资企业为灾区捐款已超过7000万元。除了一些富商巨贾的大笔捐款外,还包含了许许多多普通侨胞、港澳同胞的小笔捐赠。至今,仍有笔笔捐款涓涓流入灾区。据估计,最终数额可能过亿元。
一笔捐款一个感人故事
“每一笔捐款都沉甸甸啊!”一个多月来,广东省侨办主任吕伟雄和工作人员一直带着感动,默默地协助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向灾区认捐。他向记者讲起一笔笔捐款背后的一个个感人故事——
澳门立法局议员、广东省海交会理事冯志强是广东省侨办协助的第一个捐款人。7月24日一大早接到侨办的灾情通报前,他刚通过澳门红十字会向广东灾区捐了200万元港币,随后他又通过侨办追捐50万元。吕伟雄深受感动,当即表示赴澳门接受捐款,冯志强当即表示将捐款增加到100万港元。当听说侨办准备将他的善举向广东省政府报告时,冯志强连称“捐得不够!”又将认捐额增至300万港元,并马上写好确认书传真到侨办。
“家乡有难,我们海外侨胞理应帮助共渡难关。”7月25日,历经十几个小时航程,时差还没有倒过来的南非侨领李凤光脸上仍带着一丝倦容。一抵达广州,他就风尘仆仆地赶到广东省侨办捐上3万元现金,他说:“实在希望能为家乡救灾重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接到广东灾情通报时,英国华人社团联合会秘书长郑健文正因病住院。就在7月26日动手术之前,他还在与英国华社的侨领商议如何为家乡发动捐款赈灾。进手术室前的一小时,他拨通了广东省海交会的电话,把心中的挂念交待清楚,才安心地躺上了手术台……
当印尼苏北地区华社打来慰问电话时,当地刚刚发生过地震。吕伟雄一再请他们保重,千万不要为家乡捐款的事操心了。但没过多久,25万元的捐款不期而至……
在意大利等国家,非粤籍的乡亲同样对广东灾情和灾民生活牵肠挂肚。与此同时,广东省内的华商、侨资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捐助灾区队伍,深圳侨商国际联合会迄今已募到800多万元的捐款。不少侨胞甚至托国内亲友将钱直接送到侨办。
废墟上开建“侨心居”
海内外侨界对广东救灾赈灾的热情和爱心也感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8月7日,他特地批示:“对海内外华侨华人对我省灾区的关心和捐助,请省侨办以适当方式代表省委、省政府致谢!”
为了不辜负张德江书记的嘱托和侨胞们的爱心,广东省侨办成立了工作小组开展捐助后续跟进工作,向省慈善总会落实好每一笔捐助并开具收据,连同感谢信邮寄给每一位捐赠人。
8月15日,当韶关市副市长兰茵到访省侨办寻求援助时,吕伟雄马上联系广东省慈善总会,并在第一时间拟出了一份利用侨胞、港澳同胞捐款兴建“侨心居”的草案。8月17日,他前往韶关重灾区,实地了解草案的可操作性,并与当地政府商量实施的原则。
从乳源到乐昌,一路上不乏损失惨重的村庄。站在乐昌大木丘村的高地上,放眼望去到处是断壁残垣,一些无家可归的农户只能暂时投亲靠友,或住进临时搭建的简易棚。据兰茵介绍,在这次洪灾中,韶关全市的全倒户和重危房户多达2.37万户,乐昌市占了其中的一半。
如何在元旦前让1.2万全倒户搬进新居,是市委书记何伟青眼下最着急的事,他坦陈:“重建家园,除了时间紧迫,更大的难题是资金不足。”大多数受灾家庭都是困难户,盖不起牢固的红砖房才遭的灾。按新规划,建60-80平方米的房子,每户起码需2万元到3万元。虽然省、市、县三级政府给每户补贴1万元,但不少农户还是出不起剩下的钱。
大灾大难结友谊
血浓于水,桑梓情深。在大灾大难面前,隔着千山万水,因为一份无法割舍的亲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得更近了。
由于从海外直接向广东慈善总会汇款不太方便,且手续费高,部分经济能力有限的侨胞、港澳同胞向侨办求助。为协助他们实现爱心,侨办与慈善总会商讨,委托一批有诚信、影响大的海外华社代为接收这些零散捐款。受委托的社团将此视为一个“光荣使命”。马来西亚广东会馆联合会、南非粤港澳总商会、巴拿马中华总会等爽快地接受了省侨办关于代收侨胞零散捐款的委托,并第一时间在当地华文报纸上发布了灾情通报和捐款倡议,公布了代收捐款账户信息。一场场自发的募捐在许多有华人聚居的国家中开展开来。海外侨胞这种真情还打动了驻在国的居民,就连加拿大卑省省长、温哥华政府官员也纷纷表示将参加8月26日的千人筹款晚宴。
“这一笔笔捐款犹如一条条亲情纽带,联结着灾区人民和许多素未谋面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让他们在危难的关头结下了一份特殊的友谊。”吕伟雄说出了一个更具体的设想——是否可以考虑将部分捐款用到受灾比较严重的自然村,并根据捐赠人的国籍或社团名称,在每条村前加冠不同的名称。“比如主要由加拿大侨胞捐赠的,冠以‘某某村加拿大侨心居’等。建成后还可在进村主要通道或明显位置立个简单的标志,纪念捐赠情况……”以后还可以请回乡探亲的侨胞们顺路来看看,让灾区人民表达一份感恩之心。
这种提议马上得到各界拥护。灾区人民称,这样做不但将捐款用得透明,更能长久地纪念这一份患难中结下的情谊。侨胞们也深受感动:本来施恩不图报,没想到捐出一笔钱,从此还多了一份惦念,结下一份友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