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从事黄梅戏传统音乐效果的职员中,从事弦乐者多,从事打击乐的人少,安庆市黄梅戏一团70多岁的退休鼓乐手夏积存,一旦碰上大型演出,就不得不上场“拼老命”。昨日,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黄梅戏专业人才的断档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黄梅戏是“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性艺术。一旦有了好的剧本,就必须组织剧团及时排演,通过导演、演员的再创造和舞台实践,让观众从中得到艺术享受。
但近年来,黄梅戏之乡面临的现实是:导演、舞美等人才严重缺乏,基本上靠高薪聘请外省专家。自家剧团的演员中,本来就少的男演员大多只愿演小生,不愿演小丑等角;人员相对过剩的女演员却争相演花旦,不屑演老旦等角。有关人士指出:再不抓紧对黄梅戏人才的引进与培养,3~5年内,部分演职员将面临断档的危险。
早期的黄梅戏班社中流行有“唱戏要唱丑,走遍天下有朋友”的谚语,足见丑角在戏中的地位。但记者在安庆市黄梅戏一团了解到,该团现有在职人员110人,真正上台表演的男演员只有9位,其中大多数只愿演小生,不愿演小丑。女演员争相演花旦,不屑演老旦等角。
安庆市黄梅戏剧院有关人士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演员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打击乐演职员的缺乏正好验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付出的劳动与经济和社会地位不能成正比的现实。
《黄梅戏艺术》杂志主编何成结认为,很多观众都是在看了严凤英演的《天仙配》、《女驸马》而喜爱上黄梅戏的。由此可见,展示黄梅戏艺术的魅力,最终还是通过人才优势和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品牌去实现的。上个世纪80年代,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竞相绽放,20多年来,她们曾成就了安徽黄梅戏的几度辉煌。但如今,由于黄梅戏人才的严重流失,黄梅戏的导演、舞美等人才要用高薪从外省聘请。
坐落在安庆市区,始建于1958年的安徽黄梅戏学校,是迄今为止全国惟一一所培养黄梅戏专业人才的艺术学校。近半个世纪以来,黄梅戏学校承担着培养黄梅戏表演人才的重担,已为全国五六十家黄梅戏剧团培养了5000多名黄梅戏专业人才,成为黄梅戏艺术人才的摇篮。
该校分管教学与教务工作的陈中元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校目前也面临着师资老化,专业教学面临断档。陈副校长说,该校表演专业的教学人员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安庆市黄梅剧团和京剧团引进的表演人才,如今这批教师已近退休年龄。而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体制和权限方面的原因,戏校引进表演专业方面的教师屈指可数,如不尽快引进表演教学人才,学校的主打科目黄梅戏表演专业将难以为继。(晓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