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科学的调查,进而给出海域养殖规划,将使大连的海产品养殖逐步摆脱“凭感觉”的低层次局面。无论对养殖户,还是大连整个海产品养殖业,都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承载力调查长海试水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调查人员下周将进驻现场。 ”长海县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李春茂近日向本报记者透露。由此,一个耗资达550万元、持续时间长达两年、全国范围内由县级政府主导的规模最大的海水养殖承载力调查将正式开始。
这个全称为《长海县海域养殖容量与增养潜力的研究》的研究项目是大连历史上单个区域海水养殖承载力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查,调查所需的550万元经费由长海县政府出资。这次调查涉及4个研究单位,分别是国家海洋监测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及大连水产学院。
目前,长海县养殖海面面积为24万亩,而其整个海域面积达7700平方公里。可以说,还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但是,“潜力到底有多大,多大的养殖量是最合适的,谁也说不准。”李春茂告诉记者,此次海水承载力调查的最大目的是:详尽地了解当地海域的自然状况,并对具体海域以后适合养殖什么品种、最佳养殖密度给出科学规划。明年五六月份,将形成初步的调查报告;在其后1年中,将对报告进行检验和调整。
养殖密度大损失惨重
“做海水养殖的承载力调查很有必要。”大连市海洋和渔业局养殖处处长王宏告诉记者,通过全面的调查摸底,对大连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去年,大连的水产品养殖面积达330万亩,产量达125万吨,产值80亿元。主要有30多个养殖品种,其中有6个品种的产量超过10万吨,海参、夏夷扇贝等4个品种的产值超过10亿元。
最近几年,大连的水产品养殖业一路风生水起,很多养殖户看好其中的良好“钱景”,纷纷投身其中。
长期研究海参养殖业的权威专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朱校斌告诉记者,一些养殖户不了解科学的养殖密度,“就是凭感觉,一味地加大单位面积海域投放种苗的密度。”可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很多人损失惨重。如果一定区域的养殖产品密度过大的话,单个饲养生物能吃到的食物就少,体格就差,就容易得病;养殖过密的话,其排泄物不容易及时被海水带走,细菌自然滋生。
去年,大连个别地方的海参就遭遇病害,一些养殖户损失惨重。朱校斌曾到大连为一些养殖户现场诊断,他发现,海参投放密度过大是致病原因之一。
政府出资解当下难题
“有了完善的调查结果后,哪些地方适合什么品种、养多少,政府规范起来就容易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建告诉记者,对养殖户而言,政府把一个区域规划好,并给出标准密度,养殖户明白道理后会遵照执行;对政府而言,对海洋资源有透彻的了解将成为构筑大连海产品养殖业的基础。
不过,一个现实横亘在这一美好愿望前面——大连地区海域广阔,光海岸线就长达1907公里,各地海水的特点也各不相同。长海县的海域特点并不能简单地复制到其他地方。所以,要想准确、科学地确定未来的海产品养殖产业框架,单独组织各个区域的海水养殖承载力调查不可或缺。
而大规模详尽的调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位熟悉水产养殖领域的专业人士说,此前,一个机构作一个3万亩的海域养殖规划,就花了50万元。
从当下市场状况看,“规划所需的费用还得由政府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朱校斌告诉记者,大连的水产品养殖业前景广阔,现在做好规划,无疑将使整个产业在一个科学、健康的轨道内运行。
首席记者高元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