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吴冠中
每个人都要经过炼狱
真正的艺术品,要慢慢长大
要普及美的教育,不仅在民间,也包括我们的领导
衣服是半旧的,乳白色的半袖衬衫,黑裤子,平底布鞋,右手腕上戴一块老式手表。 简单的家具,略显狭窄的客厅,朴素的生活与他贯耳的名气很不相称。
2006年8月11日,当代绘画大师吴冠中在他的家中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专访。一个星期后他将把自己的三幅代表作品无偿捐给国家,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一九七四年.长江》是此次捐献的重要作品,长603厘米,高19.5厘米,是一幅画在纸上的油画长卷。1974年,吴冠中与几位艺术家应北京饭店之邀,赴长江写生3个月,这幅画就是当年的成果。它创作出来后,因当时“批黑画事件”而被弃置,吴冠中把它放在堆放杂物的抽屉中,辗转迁徙渐被淡忘。2004年春节期间,吴冠中长子吴可雨因找钥匙偶然在闲置的抽屉内发现了它。
虽然30年时光流逝,油画纸背发黄变脆,但画面油色尚鲜,仿佛新作。经过精心设计,这幅长卷被托裱在六块对接的纸板上,画面完整无损,吴冠中称它是“躺在摇篮里30年的婴儿”。
“好的归宿”
《瞭望东方周刊》:听说你希望给这幅“标志性油画作品”找一个“好的归宿”。把它捐给国家,由故宫博物院收藏,是你给它找的“最好的归宿”吗?
吴冠中:故宫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博物馆,开始在我脑子里,故宫收藏的都是古代的东西,我的画没考虑到给故宫,因为我还不够“古”。现在不一样了,故宫也在发展,院长认为现当代的画也可以收藏,是我落后了,我心想,我的画能嫁得过去吗?父母都希望把女儿嫁到最合适的人家,故宫代表国家、民族,我就想把“女儿”嫁过去。
除了这幅,还有两幅水墨画也要一起嫁过去。它们都在巴黎展过的,一幅是《江村》,一幅叫《石榴》,也是我的代表作。最近我刚给这两幅写了几句话(“画外话”),供别人看画的时候参考。
“市场的心电图不准确”
《瞭望东方周刊》: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2年以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非常火爆,其中尤以字画市场最为明显,大拍小拍持续不断,拍卖业绩翻番攀升。有专家说,字画将是中国继股票热、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热门产业,你怎么看待画的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目前的状况对中国画的创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吴冠中:我开始学画画的时候就是爱,什么将来穷啊,吃不上饭啊,什么都不考虑。到巴黎学习的时候,巴黎有个蒙马特,很多人在那里画像,很多画家靠给别人画像谋生,我一看啊,乞丐!我也是乞丐!回到学校看到同学背着画夹,感觉不一样了,好像他们将来都要去当乞丐,原来我在乞丐群里面!跟以前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啊。因此想一想就不愿意去了,但还要吃饭,还要生活。因为国外(跟中国不一样),没有画家这样的工作岗位,卖一张画才有一张画的钱,卖得好了,生活就会好一点。当年我和老伴恋爱的时候,她的父亲讲了一句话:“学美术的将来都很穷啊。”
我们国家过去没有市场,现在有市场了,救了画家,生活有保障了,这是一个好事啊,但是马上跟着来的,为了卖画而卖画,画画不认真,伪劣假冒都来了,泡沫也就出来了,但总的来说推动了一下,引起了注意。泡沫比较多,但是慢慢沉淀下来,真的价值还会出来。其他的国家也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所以真正好的作品出来都很少,很困难,不可能大量的,大量地出来都是假的。画的好坏要经过历史的考验,有的画当时一钱不值,后来价值连城,这要有一个过程,真正的艺术品,认识它的价值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每个人都要经过炼狱。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以前是政治压力给我带来困难,后来过去了,现在老了,经济压力该来了,这个第二个压力我躲过去了。年轻人现在竞争,你卖多少,我要卖得比你高,现在我不需要争这些,就是尽量把自己的作品搞好,保证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