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午阳光下,浙江义乌市崇山村凤林王氏宗祠显得肃穆。在古朴的二进“叙伦堂”内,47册《凤林王氏曲江宗谱》摆满了一张长桌。一位日本中年历史学者聚精会神地翻阅这些宗谱,还不时举起相机拍下其中的重要篇章。
8月17日至20日,在这座已有270多年历史的古祠堂里,日本立教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教授上田信与王氏先祖默默对话。他为日军细菌战出庭作证
上田信已是第二次来到这个位于浙赣铁路旁的古村落,陪同他的是义乌凤林王氏35代传人、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上田信此行是准备从今年6月修订的《凤林王氏曲江宗谱》中考证史料,并通过现场调查,完成自己的学术著作《鼠疫与村落--细菌战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49岁的上田信很早就开始对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感兴趣。他1976年读大学时研读了毛泽东的《愚公移山》和《矛盾论》,从此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
“1983年到1985年我到南京大学进修,专攻中国历史和中国农村社会研究。在此期间,作为一个日本人,我常受到来自中国同学的追问,为什么日本政府不能就二战侵略行为向中国道歉赔偿?”上田信的愧疚溢于言表。他决定将自己的专业与侵华日军对中国村落社会结构的影响相结合,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
“1998年,我受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诉讼原告团律师一濑敬一郎和团长王选邀请,第一次到崇山村进行田野调查,目的是要明确认定村落社会作为一个总体受到鼠疫怎样的破坏。2000年11月15日,我在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民间诉讼索赔案东京地方法院一审第17次开庭时出庭作证。”上田信认真地说。
鼠疫几乎消灭了王姓四辈人
4天中,上田信始终埋首于记载着重要史料的王氏宗谱,对第一次搬到崇山村的王姓祖先是谁、王姓宗祠创建时间、以及王姓人如何在受到侵害时一致对外等细节尤为关注。据上田信考证,“崇山村村落约在15世纪中叶形成,到现在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居住在此的王姓人已繁衍到了第40代。”
上田信看到,宗谱首卷中《侵华日军细菌战崇山劫难录》一章清楚记录了64年前的那场人间浩劫:“1942年5月21日,侵华日军占领义乌,掳掠焚荡,百姓遭殃……仅我崇山,9月伊始,鼠疫肆虐、病魔横行,约二月余,403人相继成冤魂。四乡八邻,千人蒙难,魂幡遍地,哭声震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中国是一个宗族社会,对于中国人来说,家族意识非常重要。没有家就没有族,没有家族就没有国家。从崇山王氏宗谱来看,鼠疫几乎消灭了当时村里王姓的‘冲’、‘茂’、‘焕’、‘基’字辈的32代至35代四辈人,给这个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家族以沉重打击。”上田信说:“日军鼠疫战对崇山王氏宗族的打击不仅仅是生命个体的消灭,而且体现在文化、历史和精神等方面。据目前了解的村民口述历史资料,崇山村发生那场人间浩劫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不少村民流落他乡,当地王姓人也不再以本宗族为自豪,丧失了战前的家族凝聚力。”“细菌战后的崇山王姓,这个曾经团结紧密的大家族,已不复往昔。”
就是要让更多日本人了解中国
调查取证告一段落,上田信对8年前和此次收集的材料进行了深刻剖析:“崇山村几乎所有村民都姓王,这种由一姓村民构成村落主干的村庄被称为‘单姓村’,它表现了中国村落的基本特征。”“每个王姓人都属于整个大家族的某个祠堂,他们以祖宗荣耀为自身的荣耀,以祖宗苦难为自身的苦难。他们不能对60多年前的侵略释怀,因为对他们来说,不论是荣耀还是苦难,都是一脉传承的。”
他谈到:“我做这些调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更多日本人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家族意识,促进日中两国人民的互相理解,尤其是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理解。”
上田信向记者透露,8年前和现在收集的文字、图片和口述资料都会收录在将于2007上半年出版的《鼠疫与村落》一书中。“只有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日中友好。”上田信坚定地说。
(记者谭进、贾真)新华社杭州8月22日电(新华社专稿) 从日军鼠疫战中死里逃生的浙江义乌市凤林王氏33代传人王希奇在展示记载日军细菌战史实的王氏宗谱(8月18日摄)。 从日军鼠疫战中死里逃生的浙江义乌市凤林王氏35代传人王锦悌(左一)在向日本历史学者上田信(右一)等人讲述日军暴行(8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