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画来源:中国计算机网
最近,家住山西省太原市新建路的邢大妈从家里清理出不少旧衣服,扔了觉得可惜,卖给收废品的吧,废品收购人员看看不值钱,说什么也不收。“现在不是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吗,怎么废品回收还挑肥拣瘦呢?”勤俭持家的邢大妈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邢大妈遇到的麻烦,不少太原市民也都遇到过。太原每年产生的350余万吨建筑垃圾、80余万吨生活垃圾中,仍有大量可回收利用的资源。然而,由于回收经营分散无序,回收利用难以形成规模,不少本可集中加工利用的再生资源流失为垃圾。
700个收购点分散无序
目前太原市从事再生资源经营的网点共700余个,分布在全市的各个角落。其中有证经营废金属的网点300余个,经营三类物资的网点100余个,而无证经营的网点达300余个,几乎占全部网点的一半。除市供销社系统外,大部分再生资源经营点由于缺乏统一管理,乱设网点、占道经营现象十分严重。
这些市内再生资源经营点大都设在人口稠密的市中心,由于没有足够的场地,清运不及时,废旧物品长期堆积在居民区,不仅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埋下了消防安全隐患。在太原市东岗巷一家露天废品收购站内,废旧钢铁、纸片、饮料瓶堆积如山,一刮风,纸片、塑料袋飞舞,居民连窗户都不敢开。
废品收购点受利益驱使,走街串巷的废品回收人员只回收挣钱多的物资,将不少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当垃圾扔掉;而对一些国家明令禁止收购的物资,他们却偷偷“回收”。据太原市政部门统计,每年仅排污井盖就丢失约2000多个,每年用于补新盖的费用高达80余万元。
2004年下半年,太原市政府组织工商、公安等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的清理整顿,取缔无证经营,引导有证经营者进入在城郊新建的4个集散交易市场。但无证经营者与执法部门“打游击”,有证经营者玩“两面套”,整治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4个交易市场有“场”无“市”
走进太原市万柏林区东社250多平方米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只见2米多高的红砖墙围出的36个摊位里,空空荡荡,杂草丛生。除市场看门人一家外,找不到一个经营户。刚刚调离的东社市场原负责人崔志林告诉记者,建造市场总共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之初,经营户踊跃入市,有30个经营户率先交了定金。”而今经营户纷纷退出市场,每年市场仅地皮租金闲置一项就得亏损64万多元。
在太原,同期建设的黄陵、丈子头、新城三个集散交易市场中,除黄陵还有三两个“留守经营户”之外,其余都落得人去场空。“建成的市场都这般荒凉,谁还敢再投资啊!”一位市场管理人员对记者说。
市场内的经营户没有生意可做,原因是缺少货源。从事废旧物资经营10多年的李鹏冲在交了1.2万元的租金后首批进入东社集散市场,然而一年多来,从无一个废旧物资收购人员将从市区收购的物资拉到这里交易,进市区收又增加了运输成本。“有场无货犹如无米之炊,市场经营户撤出也在情理之中。”
记者从太原市物资回收利用总公司了解到,今年初,太原市被列为全国24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按照要求,在3至5年内太原市要形成以社区回收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的三位一体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但由于市区内分散经营户的大量存在,太原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构建步履缓慢。
体系构建需要政府立法推动
在《太原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系统工程发展建设“十一五”规划》中,记者看到了理想中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市区建立1000个社区废旧物资回收亭、40个进行初级加工分拣的中转站,在城乡交错区建立8个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和2个旧货市场,此外建立4个再生资源加工处理中心,形成覆盖全市再生资源的三级回收利用体系。按照规划步骤,2006年至2007年市内小店、迎泽、杏花岭、万柏林4区先行设立200个回收亭,建设10个初级分拣中转站。
但时过半年,由于占地问题和已有大量分散经营点的冲击,社区回收站点的建设仍未启动。“很多具体问题是要与其他部门协调解决的,现在虽然规划有了,但没有指导具体实施的政府文件,协调的难度很大。”负责系统工程建设的太原市供销社反映。
据了解,作为全国24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试点城市,太原市至今尚无一个可供执行的政府文本或法律法规,用以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无论是整治现有的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点,还是构建新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太原市都面临制度缺失。去年12月,太原市物资回收利用总公司已将《太原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议案提请太原市人大,现等待批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