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外语笔试成绩未能达到分数线者,仍有机会进入博士生招生的复试。在今年的博士生招生中,浙江大学推出此项政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更有利于选拔人才,还是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成为争论焦点。
浙大进行博士生招生改革酝酿已久,今年首次在两个学院试行。与以往的选拔方式不同的是,新出台的招生政策规定,笔试成绩“未到学校划定的成绩但业绩突出者,也可以提出申请,经学科点、学院审核后,也可列入复试名单”。这意味着学院在决定复试人选时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笔试成绩是否上线不再作为“硬杠子”。
截至目前,两个学院共有20名考生在低于外语考分线的情况下被最后录取。而据浙大方面介绍,该校对这一结果表示满意,并决定在明年的博士生招生中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目前全校已有11个学院向研究生院提出了试点申请。
正方 不拘一格选人才
来茂德(浙大副校长):新的招生方案是为了实现选拔人才过程的公平。按笔试成绩决定复试资格的标准机械、单一,很容易忽视不同类型人才的选拔,这对科研能力优秀的考生不公平。据称,在低于外语考分线的情况下被录取的20名考生,大多在硕士生阶段就已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有的还承担过省级科研项目,都是科研能力很强的“精英”。
小金(刚被浙江大学录取的社会考生):外语能力差并不妨碍搞科研。改革后博士生入学的‘门槛’更高了,它对学员的考核更全面、更广泛,向博士的培养目标靠得更近了。
楼世洲(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方案让真正有科研能力的人有读博的机会,让高校招到想招到的人才。这种招生方式为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人才进一步深造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值得借鉴。而且新制度中关于判断考生是否具备科研能力的标准也相当完善:进入复试的考生需提交硕士学位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证明书等7项申请材料。复试还新增了要求考生在一天时间里完成一份规定题目的模拟科研项目申请书等环节。
反方 连表面的公平也没了
在浙大的BBS上,对招生改革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占了多数。大部分人反对的理由是:新方案主观性太强,导师和学院的自由度被扩大,很可能在招生中导致黑箱操作等不公平现象。正在读研二的小张说:“如果以前的招生方式是‘表面上的公平’,那么现在连‘表面上的公平’也没有了。”
还有人认为,新方案中的一些条文有明显照顾社会考生之嫌。从今年招收的情况看,被录取的20名外语分数低于分数线的考生中,一半以上是社会考生。
高建荣(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如新方案实施后,学校不能以严格有效的措施保障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仅仅依靠导师薄弱的“自我道德约束”,将会制造新的不公平。而建立一套严格和完善的保障制度并不容易。
郑祥福(浙师大教授):作为博士生,外语能力是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科研工具。如果一个博士生连外语都不好,怎么从事科研,怎么能够接触到国际学术前沿,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第三方 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
也有不少人认为,对这样的改革和探索,任何人都不要轻易下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事实上,浙江大学的此项改革已酝酿多时,在制定政策和人才选拔时也尽可能保证客观、公正和高标准严要求。比如,该政策要求,考生在复试中需提交硕士学位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证明书等7项申请材料,扩大了对考生科研能力考察的比重。
楼世洲认为,这对考生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事实上,无论是社会考生还是应届生,都有各自的所长。相比应届生,许多社会考生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强。而应届生长期在校园里跟随导师搞科研,更能接触到国际学术前沿,加之年轻,思维灵活,创新和出研究成果的几率大。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