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亲历青少年社工生活
“小徐,又要出去啦!”上午9点,长宁路476弄弄口,徐斌一路骑车经过,不少居民都热情地与他打招呼。个头不高、身板挺好,开朗且热诚,这就是徐斌,长宁区华阳街道的一名年轻社工。从事社区青少年工作整整三年,徐斌在街道内“小有名气”,社区青少年喊他“徐斌哥哥”,而居民、家长、街道工作人员则亲切地喊他“小徐”。
会跑、会说、会打交道,这是一名社工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徐斌说,因为常要走街串巷,自行车成了最合适的交通工具。热心的徐斌早为记者借来了一辆自行车,踏上车,记者的社工经历由此开始。
找资源,“硬着头皮上”
上午9点多社区青少年多数还没起床,因此,徐斌常用这段时间来联络工作、获取信息、争取资源。
9:20他来到位于定西路1310弄的华阳街道团工委。
社工站点要组织活动,需要经费支持,这方面街道团工委作出了较大贡献。街道团工委副书记毛毅告诉记者,在团工委与社工站的合作下,针对社区青少年的“博爱友伴俱乐部”已开出了动漫制作、多媒体设计等5个培训班,如今“俱乐部”已吸引了30多个固定成员参与。
定期与街道团工委交流工作,这正是徐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就在昨天上午的沟通中,徐斌获知,街道新近投资建造的东方信息苑社区文化中心已正式开放,文化中心内的东方信息苑因设施新、收费低而广受居民欢迎。
获知有这样的“绿色网吧”,徐斌立刻有了好主意:能否利用这一场地,召集社区青少年进行集体网络活动呢?徐斌匆匆跨上自行车,直奔一街之隔的“东方信息苑”。信息苑内设里外两间房,共41台电脑,“要是能在这里组织活动或教学就好了”,徐斌当即决定与管理人员洽谈,铁了心要争取到这块场地资源。
缺人力、缺经费、缺资源,徐斌告诉记者,这是制约社工工作的瓶颈,“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去谈、自己去找”。近两年来,徐斌就靠着一股热忱争取到了“社区青年中心”、“就业超市”等多个活动场地资源,累计推荐百余次面试、就业机会。
饭前半小时,家访最佳时段
10:30走出信息苑,徐斌抬手看了看表:“刚好10点半,开始家访了!”上门家访,这可是大有讲究的:通常午饭、晚饭前的半小时,“扑空”的几率相对低许多。“特别是初次上门,最好能由居委干部领着去,提高受助对象的信任度”。徐斌告诉记者,首次家访时,他曾被拦在门外,硬是要他出示身份证,“如今两年过去了,大家对社工愈加熟悉、信任,甚至还有主动向社工求助的,我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10:45在长宁支路223弄狭窄的小巷子里七拐八绕了一番后,徐斌来到了社区青少年姚辰家门口。自从职校毕业,姚辰已换过多份工作,但每次都坚持不了一两个月。一年前,两人初次接触时,姚辰对徐斌提供的就业信息置之不理,甚至还说“月薪不过三千不感兴趣”。徐斌却坚持定期联络、提供信息,这次他联络到了某知名咖啡馆的工作机会,上门通知姚辰。看到徐斌仔细地写下咖啡馆地址和电话后,姚辰终于开了口:“明天,我去试试看。”
独特的“20分钟守则”
不惹事、喜集群、主动就业积极性差,这是华阳街道内社区青少年的特征。针对这一特质,徐斌“对症下药”,着重在组建兴趣社团、推荐就业机会这两方面做工作,吸引青少年们能主动走出门,与同伴、社会多交流。
11:10徐斌匆忙赶到江苏北路111弄内,为社区青少年程佳捎来喜讯。原来,上周,在徐斌努力“游说”之下,正在招工的星巴克新华路店同意接收社区青少年。徐斌带上6名社区青少年应聘,结果4人通过了初试,程佳就是其中之一。
得知通过了初试,程佳喜形于色,其父母更是连声道谢。向程佳交待了一些面试时的要领后,徐斌又冒着雨匆匆离去。留意到每次家访都比较短暂,记者不由好奇:“平时也这么赶吗?”“不是,这是遵循了工作中的‘20分钟’守则”,徐斌如是说。
徐斌告诉记者,对社工而言,与社区青少年走得太远,不利于展开工作;但走得太近,也会影响到社工处理问题时的客观角度。“最好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让社区青少年能信任你,又不过于依赖你”。
半天的快节奏工作,已让记者体验到了社工的辛劳。徐斌却打趣地说,“这只是上半场”,他告诉记者,下午4点到晚上8点将迎来“另一个忙碌的半场”,因为每天都会有家长,或者三五成群的社区青少年上门来找他“随便聊聊”。不管能否聊得出结果,至少表明了居民对徐斌的信任,对此,徐斌感到很满足,“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很热爱我的这份工作”。
本报记者 顾一琼
社工将面试通知单送到青少年家门口。 田万明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