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包公祠前宣誓”就能为政清廉吗?
包公祠前宣誓清廉是否让法律蒙羞
本网记者 李光明
8月17日下午,来自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的150多名正科级以上干部,在区委书记的带领下前往包公祠,宣誓“不贪污、不谋私利、不打击报复”。
当天,有关部门对参加“宣誓”的领导干部强调了在公务与经济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九个不准”:不准以任何名义和变相形式接受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物品;不准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馈赠和宴请;不准个人经商、办企业;不准违反规定在经济实体中兼职……
一名参与宣誓的干部告诉记者,有了这种方式的宣誓后,可以对自己起到警示和鼓励的作用,也可以让公众对其进行道德上和制度上的监督,从而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据合肥市包公园管理处党委书记姜荣杭介绍,包公是清官的典型,包公身上的刚正不阿、廉政为民,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当前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他说,包公祠已被确定为包河区首个“廉政教育基地”。
然而让活动组织者始料不及的是,该活动引来一片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提高公务员自律意识的一种好形式,值得借鉴。但更多的人对这种形式持不认同态度,认为是一种“作秀”,原本属于常识范畴的为人和为官的道理,却在一个古代廉吏的祠堂里再三重复,是工作无能的表现。
记者在百度上搜索“廉政宣誓”一词,发现相关网页有96200多篇,其中有警察宣誓不闯红灯、医生宣誓不收红包、学校宣誓不乱收费、学生宣誓考试不作弊……当然还有官员宣誓不贪污的。
在合肥当地的一个论坛上,一名网友说,包公所处的时代法律制度不完善,他之所以秉公办案是因为个人操守高尚。而我们目前有完整的法律制度,到包公面前宣誓是对现行的法律制度不信任。
另一位市民说,包公虽然清廉,但归根结底他还是皇权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在为了维护好皇权统治的根本目的下,使人民得到一点公正和实惠,而在现行的民主制度下,领导干部是人民的代表,到包公面前宣誓明显不妥。
不少网友在跟帖中称,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借包公打“清廉牌”去旅游观光,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现时的腐败。
也有市民认为,约束任何一种行为,都离不开他律和自律两个方面。他律是带有强制性的外力作用,自律则是自我思想认识提高激发出来的抵制不正当行为的抗拒力。宣誓“有比没有好”,对部分官员们还是有一定的震慑作用的。
当地一位市民说起话来很直接:“在包公祠宣誓,不如向法律宣誓。遵纪守法才是最重要的。”
看点一
包河区纪委书记陈飙表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想利用地区资源开展清官文化、廉政文化教育,让更多的干部以包公做官、做人的品质为榜样。
看点二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的一位社会学者表示,宣誓终究只是一种道德的自我约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为保障,是没有作用可言的,重要的是要让官员树立敬畏法律、遵从制度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