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后祖庙再迎大修
广州日报作者:黄慧
■屋面整体开裂、下滑
■部分墙体已严重倾斜开裂
■建筑结构部分倾斜、位移
■艺术构件、文物损毁严重
昨日,佛山正式公布佛山祖庙修缮方案,确定了维修的项目与目标,并落实了部分修缮资金3000万元。
据悉,这次祖庙大修距离前一次大修已相隔107年,因此,确保修缮质量、确保文物安全是今次维修的最重要问题。
问题:文物损毁严重
据记载,祖庙至今有900多年历史,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至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527年间,曾有22次较大修缮的记录,即平均23年大修一次,其中间隔最长的有103年,而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距现在已有107年了。
祖庙经过这么长时间仍未大修却保存完好,在整个广东古建筑保护来讲是个奇迹。
毕竟是历经百年风雨,如今的祖庙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屋面整体开裂、下滑,部分墙体已严重倾斜开裂,建筑结构部分倾斜、位移和朽坏,还有建筑艺术构件、文物损毁严重。
如建筑陶塑、灰塑等室外建筑艺术构件及琉璃瓦被酸雨侵蚀情况严重,屋脊灰雕风化褪色,琉璃脊饰及正脊陶塑损坏也越来越严重;室内的艺术构件和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并受潮气侵蚀,损毁日益严重。
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公孙宁表示,祖庙现存的一些问题不利于日后的保护,因此修缮已迫在眉睫,如不及时修缮,消除隐患,古建筑的损坏将进一步加剧,并可能发生部分古建筑局部倒塌等事故。
11个修缮项目
万福台
万福台东西厢房及东西廊
灵应牌坊
锦香池
钟楼及鼓楼
挂榜廊
三门
文魁阁和武安阁
前殿及香亭
东西廊
庆真楼
修缮:11项目有待修复
据历史记载,祖庙曾有过22次大修,其中多以维修灵应祠为主。而这次维修,是要全面修复,主要有11个修缮项目,即万福台、万福台东西厢房及东西廊、灵应牌坊、锦香池、钟楼及鼓楼、挂榜廊、三门、文魁阁和武安阁、前殿及香亭、东西廊、庆真楼等。
其中,万福台必须拆除戏台底层的混凝土及钢架,恢复为木结构台面,并进行揭顶维修和更换残损的桷板、木檩、瓦件;修补屋面灰塑等。
另外,还有部分文物修复,如修复庙内的原神像、彩门、匾额、对联、铜鼎、碑刻、脊饰等;还有排水工程和锦香池池水净化工程;据说还要增改配套工程,如消防设施和防雷。
专家们强调祖庙的修缮必须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原来的建筑结构、原来的建筑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全面恢复古建筑的原状,达到不降低文物价值的目的。
对祖庙的重要艺术珍宝如陶塑、灰塑、木雕、砖雕、石雕等实行保守对待。
维修期间正常开放
佛山文化部门表示,祖庙修缮工程将于今年10月动工,逐一维修相关项目,首先维修万福台、灵应牌坊等,2007年春节后维修正殿、前殿、三门,2008年春节前完工,其他修缮工程以及安全防范、消防、防雷等配套工程在2008年10月全部完工,历时两年。据悉,维修过程中,不会影响祖庙的正常对外开放。
有关部门会考虑下调进入祖庙的门票价格。同时,在维修过程,接受市民对修缮祖庙的捐赠。
重点:研究濒危技艺与颜料
要修缮祖庙,目前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佛山当地的灰塑、砖雕工艺已经失传,那么一些濒危技艺由谁来担纲呢?
对此,公孙宁说,佛山市有关部门已经邀请了省内外许多专家一起研究过,认为祖庙的这些技艺其实就是属于广佛文化,因此,请到了6位来自广州、东莞、中山、开平等地的著名民间工艺家,他们分别精通于灰塑、陶塑、砖雕、木雕等技艺。
由于种种原因,古建筑的很多传统工艺已式微甚至失传,相当多的原材料现在已很少见。
其中,祖庙古建筑群主要是木结构建筑,修缮中木材使用量会很大,而且当初建造时使用的都是较为名贵的木材,但这种木材现很少见。
筹备办公室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这些木材的来源,目前已找到的木材有绿坤、坤甸等。
链接:祖庙前8次大修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修灵应祠,建圣乐宫,改华封台为万福台。
清雍正年间重修锦香池,在锦香池四周砌上石块,并加筑栏杆。在池中增设石雕龟蛇。此时灌花池已成为平地。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修灵应祠,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修葺,历时二年多,耗银一万二千两。除在原规模上全面改易材料外,建起了围墙,把原来毗连祖庙大院围墙的房屋尽行拆毁,在两边筑建了廊庑,存放碑石牌匾;扩大“万福台”。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修灵应祠。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修灵应祠,建庆真楼以崇祀帝亲。”(嘉庆二年《重修灵应祠鼎建灵宫碑记》)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灵应祠神回庙,醮棚失火,毙六十余人。
咸丰元年(公元1854年)重修灵应祠。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大修灵应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