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大行星之争:新闻价值大于科学价值
搜狐科学频道专题:全球科学家与您一起重绘太阳系
黄永明
“我认为已经出现了太多毫无价值的东西,我们现在应该把整件事情都丢下。 ”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行星科学家克里斯·麦克凯伊(Chris Mckay)说。
他所说的“整件事情”指的是全球天文学家“海选”大行星这件事。太阳系中已知的大大小小的天体数以万计,此外还有不计其数有待发现的新天体,一些天文学家想要确定其中究竟有哪些可以被称为“大行星”。
事情的发端至少可以追溯到七年前热起来的对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质疑,而今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一个七人小组的草案使之达到了高潮。
这个由天文学家和科学史专家组成的小组,想要把太阳系大行星的数目从9颗改变为12颗。在他们的草案中,冥王星仍然是身份特殊的大行星,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变更为大行星,去年曾引起热议的大个头天体2003UB313确定为大行星,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卡戎也“升格”为大行星。
草案的命运一波三折,而最终的结果取决于8月24日在捷克布拉格参加IAU第26届大会的近2500名天文学家。他们通过投票的方式来选择“是”或“否”,就好像“超级女声”一样来决定修改后的草案是否能够成为决议。
草案通过了,人们就得到一个会令占星术士有事可做的新太阳系;草案一旦没有通过,全体天文学家就回到事情的起点。
天文学家是“被逼的”
说起海选大行星这件事,许多天文学家认为他们是“被逼的”。“近年来在太阳系边远地带所发现的天体迫使天文学家重新考虑什么是大行星。”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部8月17日在一份声明中说。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迈克·布朗(Mike Brown)在2002年发现“夸欧尔”,其直径是冥王星的一半;2004年宣布发现“塞德娜”,这是一颗比夸欧尔还要大的太阳系天体;2005年宣布发现2003UB313,布朗坚信这颗天体至少跟冥王星一样大。
冥王星是大行星,那么这些天体是否也该被归入大行星的行列呢?天文学家们众说纷纭,无法取得一致的意见。
“长期以来,天文学对行星一直没有明确和科学的定义,这就造成了目前行星分类上的混乱局面。”紫金山天文台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实验室主任徐伟彪说。
实际上,冥王星成为大行星这件事,在现在看来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错误。1930年,当24岁的天文爱好者汤博在洛韦尔天文台发现冥王星,并对台长说“我找到了你想要的X行星”时,天文学家们并不知道这颗行星有多大。洛韦尔天文台的创始者洛韦尔生前甚至认为这颗X行星的质量相当于6.6个地球。
在当时的理解下,冥王星顺理成章成为了第九颗大行星。但随后的观测把冥王星的体积不断缩小,有人绘制了一幅趋势图来说明,到1980年,这颗行星就会消失不见了。
冥王星当然至今都没有消失,但它的体积在今天的认识中已经比太阳系中的七颗卫星都要小了,包括我们的月球。而且天文学家已经发现,冥王星实际上属于一个包含大量小天体的“柯伊伯带”。“人们在柯伊伯带附近发现了1000多个天体,其中2003UB313和冥王星是第一和第二大的两个天体。”徐伟彪介绍说。
1999年起,人们对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质疑与捍卫此起彼伏,而国际天文学界的权威机构IAU在此后的许多年里,也从未明确大行星与太阳系其他天体之间的界线。
现在,IAU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了,它提出了一个定义。大行星是满足以下条件的天体:1)质量足以使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形成接近球体的形状;2)环绕恒星运转,且既不是恒星也不是行星的卫星。
这样一个乍看之下简单明了的定义,在天文学家中却有着尖锐的分歧。美国天文学会在声明中说,行星科学部委员会“强烈支持IAU的草案”。而麦克凯伊接受采访时提示说,“你一定要和迈克·布朗聊聊。”是的,数颗关键天体的发现者布朗显然持有另一种态度,他认为,这个草案“完全是一团糟”。
|